第880章 解构 高度 高度的诗学意蕴与方言美学赏析(5 / 8)

加入书签

的回答,则是存在主义哲学中“自我觉醒”

的体现。

存在主义哲学强调“自我选择”

与“自我创造”

,认为人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评价,而在于自我的认同。

诗人将“高度”

定义为“心度”

,正是强调人对“高度”

的追求,本质上是对自我内心的认同与觉醒——只有当一个人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内心需求,明确自己的精神追求时,他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高度”

,实现自己的存在意义。

这种“自我觉醒”

,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明心见性”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传习录》中王阳明言:“心即理也。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王阳明认为,“理”

就在人的心中,只要“明心见性”

,就能找到事物的本质。

树科将“高度”

定义为“心度”

,正是将这种“明心见性”

的思想与存在主义哲学的“自我觉醒”

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兼具东方智慧与西方哲学的思考。

从价值哲学的角度来看,《高度》一诗中对“高度”

的定义,本质上是对“价值多元性”

的肯定。

传统的价值观念往往将“高度”

定义为单一的、外在的标准,如地位、财富、权力等,而树科则通过“天度”

“距离度”

“珠峰度”

“心度”

的递进,展现了“高度”

的多元性——“高度”

可以是自然的高度,也可以是地理的高度;可以是物理的高度,也可以是精神的高度。

这种对“价值多元性”

的肯定,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价值选择。

同时,诗歌中对“心度”

的强调,也体现了对“内在价值”

的重视。

价值哲学认为,价值可以分为“内在价值”

与“外在价值”

,“外在价值”

是指事物对他人或社会的有用性,而“内在价值”

是指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重视“外在价值”

,而忽视了“内在价值”

,导致人们在追求“高度”

的过程中迷失自我。

树科将“高度”

定义为“心度”

,正是提醒人们要重视“内在价值”

,要从内心出,寻找属于自己的“高度”

,而不是盲目追求外在的标准。

这种对“内在价值”

的重视,不仅是对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反思,更是对人类精神追求的引导。

四、节奏韵律:反复咏叹中的情感张力与音乐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也是“音乐的艺术”

,节奏与韵律是诗歌音乐美的核心要素。

《高度》一诗虽然是方言诗,且篇幅精短,但却通过反复咏叹的句式与巧妙的韵律安排,营造出强烈的情感张力与独特的音乐美,让诗歌读来朗朗上口,余味悠长。

先,反复咏叹的句式是诗歌节奏与情感表达的核心。

《高度》一诗中,“高度!

高度!

高度!”

的句式反复出现,共出现了五次,这种反复咏叹的句式,在诗歌中起到了三个重要作用:一是构建诗歌的节奏框架,三个连续的“高度!”

形成了如同“三拍子”

的节奏,让诗歌读来富有韵律感;二是强化诗歌的情感表达,每一次“高度!”<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