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1章 道德度嘅德诗学解析与粤语诗歌审美探微(2 / 2)

加入书签

证-升华"

的结构,暗合《文心雕龙·神思》中"

意授于思,言授于意"

的创作规律。

但诗人巧妙地用粤语虚词"

嘅咁"

作为结构纽带,使严密的逻辑框架呈现出口语的流动感。

特别是"

天高地厚有阴阳"

一句,在粤语中"

高"

(gou1)与"

厚"

(hau5)形成声调上的抑扬对应,这种音义结合的手法,达到了《诗经》"

六义"

中"

比兴"

的艺术效果。

在文化地理学的视角下,此诗诞生于粤北韶关具有特殊意义。

作为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汇点,韶关自古就是语言接触的前沿地带。

诗人选择在此地用粤语探讨"

道德"

这个儒家核心命题,实际上完成了一次文化地理的符号编码。

诗中"

泉水溪水江河湖水"

的意象递进,隐喻着岭南水系的文化流动,而最终的"

海洋"

意象,则象征着粤语文化的开放特质。

这种地域性与普世性的统一,使作品越了方言诗歌的地域限制。

比较诗学的视野中,此诗与葡萄牙诗人佩索阿的《牧羊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者都通过简单的语言探讨深刻的哲学命题,但树科先生以粤语的音韵特质,创造了不同于印欧语系的诗歌节奏。

"

头咁多有单双"

这样的表述,在英语诗歌中难以找到对应形式,这正是汉语诗歌独特性的体现。

同时,诗中"

道"

与"

德"

的辩证关系,又与海德格尔对"

存在"

(se)与"

此在"

(dase)的思考形成跨文化对话。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观察,这诗在不同受众中会产生多重解读。

对于粤语母语者,"

溪水有量"

中的"

有量"

(jau51oeng6)音会产生"

既有度量又有良心"

的双关联想;而非粤语读者则可能更多关注文字层面的哲学表达。

这种多义性恰恰验证了姚斯关于"

期待视野"

的理论,也证明了优秀方言诗歌应该具备的开放解读空间。

在当代诗歌展的语境中,《道德度嘅德》的创作具有方法论启示。

它证明方言诗歌完全可以摆脱民俗展示的局限,进入哲学思考的深层领域。

诗中"

道嘅冇限德有形容"

的表述,既是对《周易》"

形而上者谓之道"

的回应,也暗合维特根斯坦"

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

的哲学警示。

这种中西思想的交融,展现了粤语作为语言载体的强大表达能力。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诗末标注的创作地点与时间"

粤北韶城沙湖畔"

,构成了文本的重要副文本。

这个地理坐标将抽象的哲学思考锚定在具体的岭南景观中,使"

道德"

之思获得了水土的滋养。

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所言:"

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

"

树科先生这粤语诗作,正是将道家玄思化为粤语韵律的成功实践,为方言诗歌的创作开辟了新的可能。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