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9章 道德度嘅德粤语诗性的本体论与方言诗学的现代重构(2 / 2)
多"
(ga3do1)作为程度副词的口语化表达,使哲学思考落地为日常经验。
头"
单双"
对应的阴阳观念,通过身体最细微处印证宇宙法则,实践了梅洛-庞蒂所谓"
身体是世界的媒介"
的现象学命题。
结句"
金银珠宝杯中物,襟怀坦荡……"
中,粤语"
杯中物"
(bui1ung1at6)继承《陶渊明集》"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的典故,但将饮酒意象转化为对物质价值的越。
"
襟怀坦荡"
四字采用文读音(ka191aai4taan2dong6),庄重的语音质感与开阔的胸腔共鸣,使道德境界获得生理性感知。
这种具身化表达恰如《礼记·大学》"
德者,得也,得其身也"
的体验性认知。
四、方言诗学与现代性重构
《道德度嘅德》的诗学价值在于对方言哲学潜能的释放。
粤语通过保留古汉语全浊声母(如"
道"
d-)、入声韵尾(如"
德"
-k)等特征,构建起音韵考古学意义上的时间纵深。
诗人利用粤语语法灵活性(如状语后置"
咁多"
、动词体貌"
有流有量"
)创造新的诗意节奏,这种实践恰如宇文所安在《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中指出的:"
诗歌语言总是通过对日常语言的偏离来实现越。
"
诗歌末句的省略号构成意味深长的"
空符号"
。
这种留白不仅对应《周易》"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的哲学传统,更通过粤语声调的音乐性(坦荡的阳去与阳上声调形成起伏)将未尽之言转化为语音的延续。
这种"
音尽意不绝"
的处理,使诗歌成为一座有声的"
默照禅院"
。
结语
树科此诗通过粤语的声音物质性,使道德哲学获得方言本体论意义上的重构。
诗歌在"
道—德有—冇量—无量"
的辩证运动中,构建起具身化的宇宙认知模型。
这种创作实践提示我们:方言诗歌不仅是地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汉语诗性本源的回返与重构。
当诗人用"
头咁多"
的日常口语与"
襟怀坦荡"
的文言雅韵并置时,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声音考古学意义上的哲学思考——在方言的声调起伏中,存在本身正通过语音的肉身得以显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