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7章 方言入诗的现代性突围与精神还乡(1 / 2)
方言入诗的现代性突围与精神还乡
——以树科粤语诗《得闲饮茶哈》为考察中心
文诗学观察者
一、方言书写的诗学合法性建构
在普通话占据绝对话语权的当代诗坛,树科的《得闲饮茶哈》以纯粹粤语方言入诗,恰如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中倡导的"
我手写我口"
,实现了对传统诗歌语言系统的爆破性重构。
诗中"
唔该湿碎心攰"
等词汇的运用,非但不是诗意的减损,反而在"
陌生化"
(什克洛夫斯基语)效果中开辟出新的审美维度。
这种语言选择暗合巴赫金"
众声喧哗"
的对话理论,在标准语与方言的张力场中,诗歌获得了更丰富的语义层次。
二、时空折叠中的现代性焦虑
诗歌通过"
飞长安返中原"
的物理位移与"
频频扑扑"
的心理状态,精准捕捉了现代人"
时空压缩"
(大卫·哈维概念)的生存困境。
"
蜻蜓点水"
的意象化用古典诗词的轻盈,却反向指涉当代生活的浮光掠影,与陶渊明"
久在樊笼里"
形成跨时空对话。
尤其"
百年一遇嘅大变样"
的感叹,将个体经验升华为时代症候的隐喻,其批判性令人想起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中对现代性的双重态度。
三、茶叙话语的仪式化解构
"
饮茶"
作为粤文化核心符号,在诗中经历了从日常寒暄到精神救赎的转化。
段程式化的社交辞令("
得闲饮茶哈"
)与末段疲惫后的真诚邀约形成镜像结构,这种"
重复与差异"
(德勒兹术语)的运用,暴露出现代人际关系的表演性本质。
而"
茶"
的反复出现,恰似t·s·艾略特《荒原》中的"
咖啡匙"
,成为测量现代人情感温度的仪器的同时,也暗示着某种文化根性的坚守。
四、声腔美学的在地性实践
全诗通过粤语特有的九声调值(如"
攰"
字去声的沉重感)、语气助词("
?喺"
)及倒装句式,构建出独特的声律景观。
这种"
音义共生"
(朱光潜《诗论》观点)的创作,在"
飞飞番国周游周游"
等叠词运用中达到高潮,既继承《诗经》重章叠唱的古老智慧,又展出适合表现现代生活节奏的新韵律。
诗中"
你知嘅"
的突然转调,更创造出布莱希特式的"
间离效果"
,迫使读者从方言的听觉新奇中返回意义思考。
五、游牧主体的精神辩证法
"
身噈唔攰噈喺搞到心攰"
的悖论式表达,揭示出当代人"
肉体在场而精神缺席"
的存在状态。
这种分裂性呼应了海德格尔"
无家可归"
的哲学命题,而诗人选择方言写作本身,恰是对抗异化的语言返乡。
诗中"
中原"
与"
粤地"
的空间并置,构成文化身份的双重隐喻,其处理方式令人想起谢默斯·希尼在《挖掘》中对乡土语言的考古学掘——通过方言的深耕实现诗学的重犁。
六、闲笔美学的深度模式
表面看,全诗只是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