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解构与重构 树科一日的诗学拓扑与文化基因解码(4 / 4)
p>
诗中的“太阳,月光”
(jat6tau4,jyut6g91ong1)作为自然元素的符号,在粤语音中形成开口度对比(“日”
为闭口音,“月”
为半开口音),模拟了昼夜交替的生态节奏;而“水火不容?相克相生”
的辩证,则暗合《周易》“润万物者莫润乎水”
“火炎上”
的生态智慧。
这种生态诗学在第四节达到高潮:“物竞天择”
的达尔文主义与“心度有冇一”
的禅宗思维形成对抗,而诗人通过“查实”
(其实)的转折,将生存竞争拉回内在的生态平衡——当“此在”
意识到“心度”
(内心)的澄明时,外在的“物竞”
即转化为内在的“共生”
。
这种从“人类中心主义”
到“生态整体主义”
的哲学转变,在粤语“风土人情”
(fung1tou2jan4g4)的音中得以实现——“风土”
(fung1tou2)的浑厚与“人情”
(jan4g4)的绵长,共同构建出一个和谐的生态音景。
九、解构主义阅读:意义的无限延异
从解构主义视角审视,《一日》的意义始终处于延异(différance)之中。
诗的开篇“一日,点喺一日?”
即是一个能指链的——当读者试图把握“一日”
的意义时,却现其被不断解构为“点”
(瞬间)、“啲啲”
(些微)、“时时”
(时刻)、“代代”
(世代)等能指;而“太极,八卦”
的引入,则将意义推向宇宙生成的层面,形成能指的垂直滑动。
这种解构策略在第四节达到巅峰:“物竞天择”
与“心度有冇一”
的对抗,本质上是两种意义系统的碰撞——达尔文主义的“适者生存”
与禅宗的“心物一元”
无法被同化为单一的意义,而诗人通过“查实”
(其实)的转折,将意义悬置于解构的临界点。
这种悬置状态在粤语“噉话”
(这样说)的口语词中得以强化——当“噉话”
作为引语标记出现时,其本身即暗示了意义的不可靠性,从而完成了对确定性的解构。
十、结语:诗学的永恒复归
在《一日》的终章,诗人通过“喺心度有冇一……”
的疑问,将存在之思引向永恒的追问。
这种追问既是对《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的回应,也是对海德格尔“诗是存在的历史”
的诠释。
当粤语的音韵在“一……”
的省略中逐渐消散时,我们却在这消散中听到了诗学的永恒复归——正如《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的音律穿越三千年依然震颤,《一日》的方言诗学同样将在时间的褶皱中持续声,为汉语诗歌提供新的可能性。
在这短诗中,树科通过方言的音律、意象的拓扑与哲学的攀升,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诗学空间。
从微观的生命粒子到宏观的宇宙秩序,从原始的图腾崇拜到现代性的祛魅叙事,《一日》不仅是对时间的解构与重构,更是对存在意义的诗意叩问。
当我们在粤语的声韵中读完最后一行时,或许会像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在诗的言语中“栖居于大地之上,仰望星空”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