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3章 拆解语言的巴别塔(4 / 4)
。
树科通过语言的隔阂,实践了巴赫金"
复调小说"
中的对话理论。
九、生态诗学的萌芽:自然与语言的共生
(一)物候的书写
虽然《玩嘢》未直接描写自然,但"
度"
(dou6)的意象暗含对空间与时间的生态感知。
这种感知与岭南歌谣中"
谷堆大过菠萝庙,秆堆大过洞旗岗"
的夸张手法一脉相承,均通过语言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生态危机时代,方言诗学提供了另一种观察世界的视角。
(二)声音的生态学
粤语九声六调的复杂性,本身构成一种声音生态。
树科通过"
噉噉声"
(ga2ga2seng1,这样的声音)等拟声词的使用,将语言转化为自然声景的一部分。
这种声音诗学与约翰·凯奇《4分33秒》的沉默音乐形成有趣对话,证明了人类语言与自然声音的同源性。
十、结语:在语言的废墟上重建家园
当《玩嘢》在粤北韶城的沙湖畔被吟诵时,其方言的音韵与湖水的涟漪产生共振。
树科通过这诗作证明:方言不仅是文化记忆的载体,更是存在困境的解药。
在普通话全面扩张的今天,方言诗学犹如但丁《神曲》中的维吉尔,引领我们穿越语言的炼狱,最终抵达诗性的天堂。
这种诗学实践不仅重构了汉语诗歌的版图,更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提供了生动注脚。
正如诗末未言明的隐喻:当"
玩嘢"
的游戏结束,留下的不是胜负的判定,而是语言本身作为存在之家的永恒温暖。
在这座由音韵构建的巴别塔中,每个音都是对存在本质的深情告白。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