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章 粤语诗心赏析(1 / 3)

加入书签

(粤语诗)《心?》赏析

文元诗

《心?》一诗,以粤语方言为舟楫,载读者渡向汉语诗学中“心”

这一核心意象的幽深之境。

诗人树科以看似戏谑的方言口语解构“心”

的实体存在,实则层层剥开儒释道文化传统中“心”

的多重维度,完成了一场从生理器官到道德本体,再至宇宙精神的哲学攀升。

全诗以“非心”

之辩起兴,以“道心”

圆融收束,在俚俗与玄思的张力间,构建起一座贯通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话语迷宫。

一、方言的祛魅与复魅:语言褶皱中的哲学解构

诗作开篇即以粤语特有的语感颠覆常规认知:“头脑有心,唔喺心哈心脏有心,嘟唔系心嚟?”

诗人利用粤语丰富的语气词(哈、嚟?)和否定句式,对“心”

的实体性进行祛魅。

“头脑有心”

之“心”

指思维功能,“心脏有心”

之“心”

指生理器官,但诗人通过“唔系心”

的双重否定,暗示这些都不是文化传统中真正的“心”

这种解构手法令人想起禅宗公案——如惠能“非风动幡动仁者心动”

的机锋,通过否定具体现象直指本体。

粤语作为古汉语活化石,其存古特性恰好承载这种哲学思辨:“冚唪唥器官梗有心啦佢哋冚唪唥嘟唔系心啫……”

用俚俗口语(冚唪唥:全部)消解医学解剖的确定性,为后续的精神性讨论腾出空间。

这种方言书写策略,实则是以边缘性话语挑战中心化叙事。

粤语九声六调的丰富音韵,与诗中“心”

(sa1)字的反复回旋形成听觉上的“心象”

节奏。

类似《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的言说困境,诗人用方言的鲜活质感打破普通话书写的概念固化,使“心”

从僵化的哲学术语中解放出来。

正如清代粤籍学者陈澧在《东塾读书记》所言“粤音多存古意,可通雅训”

,诗中“嘟”

“啫”

等语气词的非逻辑表达,反而更接近庄子“得意忘言”

的境界。

二、心道互文的哲学谱系:从孟子到陆王的心学脉络

后四句诗转入心道关系的建构:“心道相同,道心相通相融嘅心心道道恰好嘅道道心心”

这组回文式吟诵,暗合宋明理学“心即理”

的命题。

孟子倡“尽心知性而知天”

,将心性论与宇宙论贯通;至陆九渊直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王阳明更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诗人用“相融”

“恰好”

等词,描绘心道合一的化境,与阳明心学“知行合一”

的圆融状态若合符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德啊德啊,唔使褒扬嘅灵魂”

这句结语。

前文对“心”

的追问至此豁然开朗——真正的“心”

即是不假外求的“德”

,是自然流露的“灵魂”

这既呼应《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的天然性,又暗合道家“上德不德”

的越性。

诗人将道德本体归于“唔使褒扬”

(不需褒扬)的自在状态,恰如庄子所言“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这种对道德自性的强调,突破了儒家教条化的德性观,回归到生命本真的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