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 桥的辩证法(3 / 4)

加入书签

"

时,他不仅在用词上选择了方言,更在认知方式上接续了岭南文化的感知传统。

法国理论家德里达曾言"

每种语言都是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

,粤语中大量存在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使《桥嚟桥去》这样的诗歌成为古今对话的活态现场。

诗歌最后两行尤为耐人寻味。

"

从文牵手幸福去睇到齐家幸福嚟"

中,"

齐家"

典出《礼记·大学》"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诗人将其从儒家正统话语中剥离,与"

幸福"

这个现代概念结合,创造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意境。

这种语汇的混用非但不显突兀,反而因粤语自身的包容性而显得自然——岭南文化本就是中原正统与海洋文明交融的产物。

五、走向桥式诗学:短诗中的宏大叙事可能

《桥嚟桥去》以六行之简,承载千年历史之繁,展现了短诗表达宏大叙事的独特可能。

这种可能性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桥"

这个意象的选取。

桥,因其连接两岸的本性,天然具有凝练时空的能力。

诗人无需铺陈历史细节,只需将朱元璋、黄永玉、沈从文等符号性人物安置于桥的语境中,文化记忆便自动在读者意识中展开。

这种"

桥式诗学"

的核心在于对"

之间"

状态的把握。

桥既不属于此岸,也不属于彼岸,而是两者之间的过渡领域。

同样,《桥嚟桥去》中的历史既非纯粹的权力叙事,也非单纯的民间记录,而是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了辩证的观察视角。

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曾提出"

星座化"

的历史观,认为过去与现在的关系不是线性的,而是如星座般共时性呈现。

《桥嚟桥去》正体现了这种历史观——明代龙脉、湘西虹桥、当代幸福观如星辰般在诗歌的苍穹中同时闪耀,彼此照亮。

诗歌结尾处幸福的"

去"

与"

嚟"

构成循环,暗示历史不是单向度的前进,而是如桥上人流般的往复运动。

这种循环时间观既不同于进步主义的直线历史,也不同于复古主义的倒退历史,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螺旋式展——幸福在传递过程中既有回归也有创新,如同粤语既保存古音又不断吸收新词。

结语:作为文化基因库的方言诗歌

《桥嚟桥去》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示范了方言诗歌如何成为文化基因的保存库。

在普通话日益主导的当代语境中,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方言正面临传承危机。

而如《桥嚟桥去》这样的方言诗歌,通过将日常口语提升为诗性语言,实际上在进行着一种文化的活态保护。

这诗最动人的地方或许在于,它用最地道的粤语表达了最普世的情感——对幸福的向往与传递。

当沈从文"

牵手幸福"

的形象与"

齐家幸福"

的愿景相遇时,地域性与普遍性达成了完美和解。

这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固守某种纯粹的本真性,而是在开放中保持自我,在流动中建立连接——恰如桥的本质。

《桥嚟桥去》最终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文化自信:方言不必退缩为地方主义的堡垒,而可以成为通向更广阔世界的桥梁。

当我们在诗中看到"

日月接龙桥"

的壮阔、"

虹桥"

的绚烂、"

幸福嚟去"

的温馨时,我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