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章 跨越时空的诗意联结(6 / 8)
—文化传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桥”
这样具体的载体得以实现;“齐家”
与“幸福”
的结合,则将传统的家庭伦理与当代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相联结,使得传统文化能够与当代读者的情感需求产生共鸣。
从文化创新的角度来看,树科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探索。
先是题材的创新,将历史典故、人文符号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拓展了粤语诗歌的题材范围。
以往的粤语诗歌多以日常生活、地域风情为题材,而《桥嚟桥去》则将视角投向历史与人文领域,通过“朱元璋断龙脉”
“沈从文”
“黄永玉”
等历史人物与文化名人,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记忆、文化传承相结合,使得粤语诗歌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
其次是表现手法的创新,采用“以小见大”
的手法,以“桥”
这一微小的意象,承载起历史、文化、情感等宏大的主题。
如前文所述,“桥”
既是物理意义上的建筑,又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幸福的传递者,诗人通过对“桥”
的多角度描绘,在有限的篇幅里展现出无限的诗意空间。
这种“以小见大”
的手法,与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意境”
理论相契合,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桥嚟桥去》正是通过“桥”
这一“真景物”
,传递出历史沧桑、文化自豪、人文温情等“真感情”
,营造出深远的意境。
此外,树科还在诗歌的语言表达上进行了创新,将粤语方言与书面语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如“朱皇元璋断龙脉”
中的“朱皇”
是粤语口语词汇,“龙脉”
则是书面语词汇;“睇到齐家幸福嚟”
中的“睇”
是粤语口语词汇,“齐家”
则是书面语词汇。
这种口语与书面语的结合,既保留了粤语方言的鲜活感与生活气息,又提升了诗歌的文化品位与思想深度,使得诗歌既能被普通读者理解与接受,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这种语言创新,为当代粤语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方言诗歌并非只能局限于口语表达,而是可以通过与书面语的融合,实现语言的雅俗共赏。
《桥嚟桥去》所体现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不仅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遗忘、被边缘化的危机,而地域文化也面临着与主流文化融合过程中的身份认同困境。
《桥嚟桥去》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湘西地域文化的挖掘与展现,既传递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热爱,又彰显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文化认同的路径。
同时,诗歌中所传递的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文化传承的信心,也为当代人提供了精神慰藉与力量,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
六、诗学价值:对当代粤语诗歌创作的启示
作为一优秀的当代粤语诗歌,《桥嚟桥去》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还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为当代粤语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先,《桥嚟桥去》启示当代粤语诗歌创作者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地域文化丰富多彩,这些都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
如前文所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