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章 跨越时空的诗意联结(3 / 8)
”
变得可触可感。
而“齐家幸福嚟”
中的“齐家”
,则源自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将沈从文笔下的个体幸福延伸至“齐家”
的群体幸福,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又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从个人层面上升到家庭、社会层面,拓展了诗歌的思想深度。
这些典故的运用,体现了树科对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
他并非简单地引用典故,而是将典故与诗歌的意象、情感相融合,使得历史典故与人文符号之间形成对话——朱元璋的“断龙脉”
与沈从文的“幸福”
形成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黄永玉的“虹桥”
与沈从文的“牵手”
形成艺术与文学的对话,而这些对话最终都汇聚于“桥”
这一核心意象之中,使得诗歌的文化底蕴愈深厚,艺术张力愈强烈。
三、方言美学:粤语韵律与诗意的独特融合
《桥嚟桥去》作为一粤语诗,其方言特质是诗歌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粤语作为中国七大方言之一,有着独特的语音系统、词汇体系与韵律美感,树科在创作中充分挥了粤语的语言优势,使得诗歌在语音、词汇与节奏上都呈现出鲜明的方言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方言美学。
从语音层面来看,粤语的声调系统远比普通话复杂,拥有九个声调(部分地区为八个),这使得粤语诗歌在押韵与声调搭配上更加灵活多变,能够营造出更加丰富的语音美感。
《桥嚟桥去》的诗题“桥嚟桥去”
,其中“嚟”
(1ai?)与“去”
(heoi3)分别为粤语中的阳平声与阳去声,声调的差异使得“嚟”
与“去”
的对立更加鲜明,而“桥”
(kiu?)的重复出现,形成了语音上的回环往复,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诗的第一句“朱皇元璋断龙脉”
,其中“璋”
(oeng1)与“脉”
(ak?),虽并非严格的押韵,但“璋”
的阴平声与“脉”
的阳入声在声调上形成了高低对比,使得诗句的语音节奏更加明快。
第二句“自然日月接龙桥”
中的“桥”
(kiu?)与第一句的“脉”
(ak?)虽不押韵,但“桥”
作为诗题的核心词汇,在此处的重复出现,形成了语音上的呼应,使得诗歌的结构更加紧凑。
第三句“从文牵手幸福去”
中的“去”
(heoi3)与诗题中的“去”
相呼应,第四句“睇到齐家幸福嚟”
中的“嚟”
(1ai?)与诗题中的“嚟”
相呼应,这种尾呼应的语音设计,使得诗歌在朗读时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
从词汇层面来看,粤语中的许多词汇都保留了古汉语的特征,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些词汇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
如“嚟”
(来)、“睇”
(看)都是粤语中常用的口语词汇,“嚟”
在古汉语中已有使用,如《诗经?邶风?泉水》中的“我思肥泉,兹之永叹。
思须与漕,我心悠悠。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其中“兹”
“思”
等词的用法与粤语中的“嚟”
有相似之处,保留了古汉语的鲜活感;“睇”
则在唐代诗歌中常见,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