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2章 桥嚟桥去 方言诗学与时空叠合的符号学阐释(2 / 2)

加入书签

机制

该诗最惊人的成就在于用微型结构实现史诗性表达。

四行诗中包含三个时空层次:明初的帝国叙事(断龙脉)、当代的艺术实践(永玉画桥)、文学永恒的乌托邦(从文牵手)。

诗人通过"

去—嚟"

的往复运动,创造出类似《周易》"

往复其道"

的时空循环。

尤其"

睇到齐家幸福嚟"

的进行时态,使幸福成为持续涌入当下的流动体,恰如本雅明所说的"

当下时间渗透着弥赛亚时代的碎片"

这种时空处理与谢默斯·希尼的"

沼泽诗学"

异曲同工。

树科将湘西沱江视为爱尔兰沼泽般的文化沉积层,让朱元璋的断龙剑、沈从文的渡船、黄永玉的颜料在诗歌地质中分层共存。

而粤语作为古汉语活化石的语言特性,更为这种时空叠合提供语法支持。

如"

接"

字在粤语中既可作动词表连接(ip3),亦可用作量词"

一接龙桥"

,这种语法弹性使历史断片得以在方言句法中重组。

【结语】《桥嚟桥去》的诗学价值在于证明:方言诗歌不仅是地域文化的保存装置,更是重构历史认知的哲学工具。

当诗人用"

桥"

的意象连通被正统叙事割裂的时间断层时,诗歌本身就成为最坚韧的龙脉——这条由声调、意象与记忆构筑的隐形桥梁,终将如末句所言,使幸福在语言的往返运动中持续再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