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9章 方言诗学的生命叙事(2 / 2)
p>
将心畀心"
的命题,可追溯至陈白沙《忍字赞》"
以心付心,如印印空"
的岭南心学传统。
但树科的突破在于,通过粤语特有的"
畀"
(bei2)字结构,将儒家心性论转化为具身认知实践。
该词在语法化过程中产生的"
给予义→被动义"
双重性(据詹伯慧《粤方言研究》),恰好对应护理关系中主动付出与被动承受的辩证。
这种语言特性使诗歌越个体经验,触及方言写作的根本命题:如何用边缘语音承载普遍情感?
词汇考古学显示,"
相睇心泣"
化用自广府婚俗"
相睇"
(相亲),但将视觉评估转化为精神颤栗。
这种语义改造与诗中"
林荫道"
意象形成互文——香港作家也斯曾在《后殖民食物与爱情》中描写过弥敦道的榕树荫影,树科则将这种岭南都市意象转化为生命沉思的场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心思思"
的运用,这个粤语独有的abb式形容词,通过声调重复(阴平55+阴平55)制造心理时间的延宕感,比普通话"
思念"
更能传达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破碎的意识流。
结语:方言作为方法
《将心畀心》的诗歌人类学价值,在于证明方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情感认知的器官。
当诗人用"
推推佢"
(推她)这样的三字格动词结构时,护理动作的犹豫与决心已编码在声母的清浊交替中。
这种语言自觉回应了钱穆"
中国文学乃方言文学"
的论断,也为后全球化时代的汉语写作提供启示:真正的普遍性,恰恰生长在最土俗的语音褶皱里。
就像诗中晒衣绳般的林荫道,方言诗歌悬挂的不仅是地域记忆,更是所有语言终将抵达的生命原乡。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