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圆月照大千(1 / 4)

加入书签

圆月照大千

——论树科粤语诗《圆》的宇宙观与方言诗学

文元诗

一、方言的星辰:粤语诗歌的宇宙维度

在汉语诗歌的星空中,方言诗歌始终如隐曜的星辰,以独特的语言轨迹运行。

树科的《圆》正是一以粤语写就的宇宙诗篇,其语言选择本身即是一种诗学宣言。

粤语作为古汉语的活化石,保留着《广韵》系统的声调与词汇,这种语言特质与"

月"

的意象形成奇妙的同构关系——正如月光穿越千年照耀今人,粤语也承载着时间的厚度。

诗人用"

圆嘅月唔圆嘅,嘟喺月"

开启诗篇,在音韵上,"

月"

(jyut6)字在粤语九声中属阳入声,短促而饱满,恰似月光砸向大地的声响。

这种方言书写令人想起《礼记·中庸》所谓"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粤语的语音生态正暗合这种宇宙节律。

诗中"

白玉兔金蠄蟝"

的意象组合,既延续了《淮南子》"

月中有蟾蜍"

的神话传统,又通过方言词"

蠄蟝"

(蟾蜍)实现了古语词的当代复活。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将神话生物与"

柴米油盐酱醋茶"

并置,在语音上,"

茶"

(caa4)与"

蟆"

(ou1)在粤语韵书中同属麻韵,这种音韵的圆融暗合了天地一体的哲学观。

二、月的辩证法:圆缺之间的道家智慧

诗歌以"

圆"

为题却始于"

唔圆"

(不圆),这种悖论修辞深得老子"

大直若屈"

的辩证精髓。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感叹"

月有阴晴圆缺"

,树科则更进一步指出缺月亦是月的本体,这与《道德经》"

知其白,守其黑"

的智慧一脉相承。

诗中"

近嘅睇月远嘅望月"

的视角转换,暗合庄周《秋水》所言"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月亮在视觉经验中的差异恰恰证明了其本体的统一。

诗人对月相循环的观察令人想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的时空观照。

但树科通过粤语特有的语法结构,将这种观照推向更深层面:"

月嘅圆千万年"

中,定语后置的"

嘅"

字结构制造了时间绵延感,而"

十五月圆心满圆月"

则用顶真修辞将天文现象与心理体验缝合。

这种语言策略颇类禅宗《碧岩录》"

月落寒潭,云生碧嶂"

的意境,在物我交融中抵达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家常的宇宙:日常生活里的神话学

诗歌第二节的转折极具颠覆性:当"

白玉兔"

与"

金蠄蟝"

的神话意象尚未消散,诗人突然坠入"

柴米油盐酱醋茶"

的凡俗世界。

这种蒙太奇手法实则暗含深意,正如《周易·系辞》所言"

百姓日用而不知"

,宇宙的奥秘正藏于日常琐碎。

粤语谚语"

开门七件事"

与月亮神话的并置,令人想起程颢"

物来而顺应"

的理学精神,将形而上的道体落实于饮食起居。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