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章 力的辩证法 粤语诗力度中的物质与精神对抗美学(2 / 3)
工业化时代的力量崇拜;而"
土"
作为根基被放在最后,又似乎预示着回归本源的思考。
这种排列上的匠心,使得五行之力在诗中呈现出新的阐释可能。
诗歌后两句"
万事物,佢哋嘟有力度同人比:我哋精神嘅知道嘅……"
实现了力量的转向,从物质层面跃升至精神层面。
粤语"
嘟有"
(都有)与"
嘅"
(的)的运用,赋予诗句以口语化的亲切感,却承载着深刻的哲学命题。
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关键区分:万物有力,但唯有人类拥有"
精神嘅知道嘅"
——即对力量的认知与反思能力。
这种区分令人想起帕斯卡尔的着名论断:"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
物质的强大力量与人类脆弱但高贵的精神形成鲜明对比。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指出:"
精神的本质在于自我认识。
"
《力度》通过五行力量与人类精神力量的对比,展现了类似的辩证思维。
诗中"
同人比"
三个字构成转折点,将前文的物质性追问转向对人类主体性的思考。
这种转向不是否定物质力量的存在,而是通过对比凸显人类精神的越性特质,构建了一种对抗中的和谐美学。
三、认知诗学视角下的力量反思
从认知诗学角度看,《力度》展现了人类对力量概念的思维处理过程。
诗歌以疑问开篇,通过列举物质力量,最终导向对人类认知能力的肯定,这一路径反映了人类认知从具体到抽象、从外物到自反的展规律。
诗中"
知道"
一词尤为关键,它暗示了人类不仅能够感知力量的存在,更能理解力量的本质与运行规律。
中国古代哲学中,庄子在《齐物论》中曾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
这种物我合一的境界在《力度》中获得了现代诠释。
诗人并不否认"
万事物"
各有其力,但强调的是人类精神能够认知、统摄这些力量的特殊能力。
宋代思想家张载提出"
为天地立心"
,正是对人类精神主体性的高度肯定,《力度》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这一思想传统,但通过粤语的诗性表达使其更具现代感和地域特色。
诗歌结尾的省略号意味深长,它既表示人类认知的未完成状态,也暗示着精神力量的无限可能性。
这种开放式的结尾与开篇的疑问形成呼应,使全诗在结构上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思考场域。
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强调:"
真正的哲学在于重新学习看世界。
"
《力度》通过诗性语言实现了这种"
重新看"
,它邀请读者反思力量的本质以及人类在力量网络中的独特位置。
四、方言诗写的现代性意义
《力度》作为粤语诗歌的典范之作,其意义不仅在于内容上的哲思,也在于形式上方言写作的突破。
在中国新诗展史上,方言入诗一直存在争议,而《力度》的成功实践证明了方言不仅能够表达深刻思想,还能带来独特的审美效果。
粤语中保留的古汉语词汇与语法结构,如"
佢哋"
(他们)、"
嘟"
(都)、"
嘅"
(的)等,为诗歌增添了古朴质感,同时又因其生活气息而显得鲜活生动。
从文化研究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