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章 禅韵凝诗(6 / 8)
“文本互涉”
概念有相似之处。
结构主义强调文本内部的结构关系,认为文本的意义产生于结构的互动之中;而《菩提心身》通过词语的移位与回环,构建起一个自足的文本结构,“菩提”
“心”
“尘”
“明”
等词语在结构中相互关联、相互阐释,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读者需要通过把握结构关系,才能理解文本的深层意义。
这种“结构即意义”
的创作手法,使《菩提心身》在诗学上达到了较高的成就。
(三)虚实相生的意象:抽象与具象的融合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菩提心身》中的意象具有“虚实相生”
的特点,既包含抽象的禅理概念,又蕴含具象的生活感知,实现了抽象与具象的完美融合。
“菩提”
“心”
“明”
等意象属于抽象的禅理概念:“菩提”
代表觉悟,是禅宗修行的终极目标,看不见、摸不着,属于“虚”
的范畴;“心”
虽然是人体的器官,但在禅宗语境中,“心”
并非指生理上的心脏,而是指“自性”
“本心”
,是抽象的精神概念;“明”
代表明悟、觉悟的境界,同样是抽象的概念。
而“身”
“尘”
“世”
等意象则属于具象的生活感知:“身”
是人的身体,是可以感知的实体;“尘”
是红尘、世俗世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世”
是世间、世界,是具体的生活空间,这些都属于“实”
的范畴。
《菩提心身》将“虚”
的禅理概念与“实”
的生活感知交织在一起,如“菩提心身心”
,“菩提”
(虚)与“心身”
(实)相互融合,既传达了“觉悟在身心之中”
的禅理,又让读者能够通过“心身”
的具象感知,理解“菩提”
的抽象内涵;又如“尘明尘明世”
,“尘”
“世”
(实)与“明”
(虚)相互渗透,让读者在感知世俗世界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觉悟境界的存在。
这种“虚实相生”
的意象营造方式,使抽象的禅理变得具体可感,避免了禅诗常见的“玄虚晦涩”
之弊,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感悟。
在中国诗学传统中,“虚实相生”
是重要的艺术手法,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真与幻冥,虚与实互”
,主张诗歌应在真实与虚幻、抽象与具象的融合中,营造出深远的意境。
《菩提心身》的意象营造,正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与展。
与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居秋暝》)中通过具体的山水景物传达禅意不同,《菩提心身》通过“虚”
的禅理概念与“实”
的生活感知的直接融合,构建起一个“虚实不二”
的意象世界,这种方式更简洁、更直接,也更符合禅宗“直契本心”
的修行特点。
五、方言价值:粤语在禅诗创作中的独特优势
《菩提心身》是一粤语诗,方言的运用不仅赋予诗歌独特的音韵美感,更在禅理表达、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粤语作为岭南地区的主要方言,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特征,其语音、词汇、语法都与普通话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在禅诗创作中转化为独特的优势。
(一)音韵优势:入声字与声调变化的韵律美感
粤语保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