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章 菩提心身诗论诗学赏析(3 / 5)

加入书签

心”

“身”

“尘”

“世”

等意象,构建起一个充满禅意的世界。

这些意象并非简单的物象堆砌,而是蕴含着深厚的哲理与情感。

如“菩提心身心”

,通过将“菩提”

与“心”

“身”

紧密相连,营造出一种心灵与智慧交融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深邃的精神空间。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的情感细腻而含蓄,没有直接抒对菩提心身的赞美或感悟,而是通过诗句的排列、韵律的流转,潜移默化地传达出内心的思绪。

这种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传统,让读者在品味诗句时,能感受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韵味。

从意境营造与情感表达的相互关系来看,诗人巧妙地将深邃的禅意与内心的情感融为一体。

在“尘明尘明世,明世尘明尘”

中,通过对尘世与明尘的反复描绘,营造出一种既纷扰又纯净的意境,而这种意境正是诗人内心对尘世与心灵关系复杂情感的反映,让读者在感受意境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42区分艺术与生活真实

《菩提心身》作为一充满禅意的诗,其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生活真实中,人们的行为和思维受到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遵循着一定的逻辑和规律。

而诗歌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往往越生活的局限,以一种更为自由和夸张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

《菩提心身》中的“菩提心身心,心身心菩提”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或许难以完全将心灵与菩提智慧融为一体,但在诗歌的艺术世界里,诗人却可以通过这种表达,传达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如果以生活逻辑去解读诗意,就会失去诗歌的艺术美感。

例如“尘明尘明世,明世尘明尘”

,如果仅仅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可能会觉得这种表述有些荒谬和矛盾,因为尘世就是尘世,明世就是明世。

但在诗歌的艺术真实中,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揭示了尘世与明世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让读者在越生活的层面上去思考心灵的净化和提升。

所以在赏析《菩提心身》时,我们要区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不要用生活的逻辑去框定诗歌的内容,而是要站在艺术的高度,去感受诗歌所营造的独特意境和所传达的深邃哲理,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这诗的魅力。

五、以禅论诗的赏析视角

51诗的言外意与悟解

刘将孙在以禅论诗时,强调诗歌应具有言外之意,让读者在品味文字之余,能领悟到更深层次的哲理。

《菩提心身》这诗,正是言外之意丰富的典范。

从“菩提心身心,心身心菩提”

来看,诗句表面是在阐述菩提心与身心的关系,实则蕴含着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悟解。

诗人认为,身心是承载菩提心的容器,而菩提心则是身心的归宿与升华,这背后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探寻,是对心灵与宇宙之间联系的思考。

“尘明尘明世,明世尘明尘”

几句,同样有着丰富的言外之意。

诗人借尘世与明尘的交织,表达了对世间万物复杂性的认识。

在尘世中,我们看似被尘埃遮蔽,但内心却潜藏着明净的种子;而当我们达到明世的境界时,又会现尘世中的种种经历都是通向明净的必经之路。

这种言外之意,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世界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心灵净化与解脱的追求。

52诗境与禅境的差异

诗境与禅境,虽都追求一种越世俗的境界,但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