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月光光的复调叙事与声音诗学(1 / 3)
《月光光》的复调叙事与声音诗学
——论树科粤语诗的音景重构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始终保持着特殊的音韵密码。
树科的《月光歌》以看似简单的民谣体式,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声音场域。
这诗的独特价值,不仅在于对方言资源的激活,更在于通过音韵的时空叠印,完成了对岭南文化记忆的现代重构。
全诗以"
月光光"
这一粤语童谣的核心意象为轴心,在古曲与今声的对话中,展开了一场关于声音诗学的深刻实验。
一、音韵考古学:从《月光光》到《月光歌》的声景流变
"
月光光,照地堂"
作为岭南地区最具辨识度的声音符号,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粤地民谣。
树科的巧妙之处在于将这一集体记忆中的声纹进行解构与重组。
句"
古有丝竹叹团圆"
立即建立了一个历史性的听觉坐标系,"
丝竹"
作为文人音乐的典型载体,与后文市井气息的"
月光光"
形成雅俗对话。
这种声音的阶序打破,令人想起宇文所安在《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中论及的"
声音政治学"
——诗人通过并置不同社会阶层的听觉符号,实现了声音民主化的初步尝试。
更具突破性的是第二句的"
今冇穷景唱粤曲"
。
"
冇"
字作为粤语特有否定词,其音[ou]本身就是一个声音的空白符号,与"
古有"
形成时空断裂。
这种有意为之的语法破格,实则是诗人对声音消失的焦虑性表达。
在全球化语境下,粤语声音景观的萎缩已成事实,而诗人偏要在"
穷景"
中高歌,这种悲壮感与后文的"
喜洋洋"
形成微妙反讽。
正如巴赫金所言,"
每一个词语都散着职业、体裁、流派、党派、特定作品、特定人物、特定世代的气味"
,树科正是通过方言词的精准择取,让诗歌成为多种社会话语的交锋场域。
二、空间诗学:月光音景的三重地理编码
诗歌中段"
照八方江湖海天地畅"
的空间叙事,构建了独特的声音地理学。
这九个字实则暗合《礼记·月令》"
四方四海"
的空间观念,但诗人以现代性视角进行了重构:"
江湖海"
的连续铺排打破传统空间等级,将陆地水系与海洋文明并置,暗示岭南文化特有的水性特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畅"
字的运用,其粤语读音[g]具有独特的开口韵,与前三句的闭合音形成张力,恰似音流冲破地域限制的听觉隐喻。
这种空间叙事令人想起段义孚在《空间与地方》中提出的"
体验式地理学"
。
树科通过声音的流动,将固定的地理概念转化为动态的情感空间。
月光从具体的"
地堂"
(传统童谣中的院落)扩散至"
八方"
,最终达到"
天地畅"
的宇宙境界,这个过程中音域的有意扩张,实则是对方言诗歌空间可能性的探索。
当代诗人廖伟棠曾指出粤语诗具有"
音韵的游牧性"
,在《月光歌》中,这种游牧特质通过月光的照射路径,完成了从地方性到宇宙性的诗意跃升。
三、身体诗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