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在哭笑之间叩问历史与当下(2 / 4)
粤语承载着岭南地区独特的文化记忆与生活方式,这诗选用粤语创作,也让诗歌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
在全球化与普通话普及的当下,方言诗歌的创作本身就具有守护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十一嘅哭笑》以粤语为媒介,将个人情感与家国叙事融入其中,让地域文化与宏大主题相互碰撞,既展现了岭南文化的鲜活生命力,也让家国情怀有了更具体、更贴近生活的表达,避免了宏大叙事常有的空泛感。
正如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所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方言背后,都沉淀着独特的文化基因。”
这粤语诗,正是通过语言的独特性,激活了地域文化基因,让诗歌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二、历史叙事:从苦难到辉煌的逻辑脉络与反思精神
《十一嘅哭笑》最显着的特点之一,便是其以时间为线索的历史叙事。
诗人从“鸦片的昏头昏脑”
开始,梳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再到“遵义会议”
后的转折,直至当下“原子弹,氢弹,卫星”
等科技成就,形成了一条从苦难到辉煌的清晰脉络。
这种历史叙事并非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蕴含着诗人深刻的反思与理性的思考,展现出符合逻辑思维的历史认知。
在对近代历史的书写中,诗人以“鸦片的昏头昏脑”
开篇,寥寥数字便勾勒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与迷茫。
随后列举“洪秀全,光绪帝,张之洞谭嗣同,康有为,袁世凯老蒋反孙攘外必先安内……”
,这些人物与事件涵盖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以及国民党的错误政策等重要历史阶段。
诗人没有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过多的细节描述,而是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将近代中国在探索救国道路上的曲折与挫折呈现出来。
这种书写方式,既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又避免了陷入历史细节的泥沼,让读者能够快把握近代中国的历史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书写这些历史时,并非带着单纯的批判或同情,而是保持着一种反思的态度。
如“老蒋反孙攘外必先安内……”
,短短两句便点出了国民党在民族危亡之际的错误选择,暗含着对历史的审视。
这种反思精神,是历史叙事能够具有深度的关键。
正如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强调的:“研究历史,非徒为古人作传,更要为当下立鉴。”
诗人对近代历史的书写,正是为了从历史的挫折中汲取教训,为当下的成就寻找历史根基。
诗歌的历史叙事在“遵义会议”
处生转折,这一节点的选择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
诗人将“遵义会议”
作为历史叙事的分水岭,前半部分书写近代中国的苦难与探索,后半部分则书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奋斗与成就,如“十四年几千万烈士抗美,援越,珍宝岛左冲右突自力更生……”
,再到“原子弹,氢弹,卫星飞船,空间站,月光曲”
,形成了从“哭”
到“笑”
的情感过渡。
这种叙事结构,既符合历史展的客观逻辑,又让情感的起伏有了坚实的历史支撑,避免了情感表达的空洞与突兀。
在历史叙事的结尾,诗人写道“从天罗地网到天罗地网睇新嘅百年旧嘅百年”
,这里的“天罗地网”
具有双重含义。
前一个“天罗地网”
指近代中国面临的列强侵略、内部混乱的困境,后一个“天罗地网”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