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章 于哭笑之间见诗国之沧桑与奋进(1 / 3)
于哭笑之间,见诗国之沧桑与奋进
——《十·一嘅哭笑》赏析
文克克
《十·一嘅哭笑》是树科创作的一粤语诗,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历史进程的深刻思考与情感抒。
这诗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在嬉笑怒骂间,道尽了诗国从往昔到今朝的沧桑巨变与奋进历程。
一、诗歌开篇: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我以为凭空嚟嘅我哋诗国嘅康!
乐!
美!”
诗歌开篇,诗人以“我以为”
这样充满主观期待的表述,勾勒出对诗国(亦可引申为国家)理想状态的想象,那是“康、乐、美”
的美好愿景,如同世外桃源般纯净而令人向往。
然而,紧接着,“我以为邻居们佢哋嘟喺路怒嘅道喺嗰度硬系噈闹唔啱开片……”
,现实的画面急转直下,邻居们的“路怒”
“硬闹”
甚至“开片(打架)”
,呈现出一种冲突与混乱的景象,与前文的理想之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一开篇,就像中国古代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先言理想之美好,以引出对现实困境的描述,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中,引读者的思考。
这种手法在《诗经》中屡见不鲜,如《关雎》先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起兴,引出对窈窕淑女的追求,而此处树科则是用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为整诗奠定了基调,暗示着诗国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森林差佬唔喺睇我笑话查实撩鬼唔怕事大”
,“森林差佬”
这一颇具粤语特色的表述,增添了诗歌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时也使诗歌中的情境更加生动鲜活。
它似乎在暗示着一些外在的干扰力量,这些力量并非单纯看笑话,而是主动挑起事端,不怕事情闹大,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复杂性与不安定。
二、历史回溯:从沉沦到觉醒
“哼!
仲喺琴日?从鸦片嘅昏头昏脑”
,诗人笔锋一转,将读者带入历史的长河。
“鸦片的昏头昏脑”
,短短几字,便形象地描绘出鸦片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它使国人精神萎靡、国家陷入沉沦。
这让人不禁想起近代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鸦片贸易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却让中国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也正如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所写“万马齐喑究可哀”
,国家在鸦片的侵蚀下,陷入了一片黑暗与沉寂。
“洪秀全,光绪帝,张之洞谭嗣同,康有为,袁世凯老蒋反孙攘外必先安内……”
,诗人在此列举了一系列近代历史人物和事件。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虽试图改变社会现状,却最终失败;光绪帝支持戊戌变法,期望挽救国家于危难,然而以失败告终;张之洞等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技术实现自强;谭嗣同、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中坚力量,为变法不惜牺牲;袁世凯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复杂的角色;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引诸多争议。
这些人物和事件,是近代中国探索救亡图存道路上的一个个节点,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混乱与迷茫,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人物怀着不同的目的和理念,在历史的舞台上纷纷登场,却都未能真正引领中国走向光明。
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近代中国的这些尝试,虽有其积极意义,但也因各种局限而失败,令人叹息。
三、转折与奋进:从黑暗走向光明
“到咗遵义会议”
,诗歌至此,迎来了重大的历史转折点。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