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解构微观与宏观的信息之网(3 / 5)
类与生命、与物质世界的紧密联系。
时空维度意象则为诗歌的意象系统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话知喺一沙尘仲讲噈一地方”
构建了空间维度的意象对比,“沙尘”
的微小与“地方”
的广阔形成鲜明反差,暗示了空间的相对性与无限性。
这种相对性与现代物理学中的“相对论”
不谋而合,爱因斯坦认为空间与时间是相互关联的四维时空,而《信息》中“沙尘”
与“地方”
的对比,正是对这种时空观念的诗性诠释。
“郁嘅,静嘅,冚唪唥嘅原始嘅旧时嘅今日第日信息”
则构建了时间维度的意象链条,“郁嘅”
(动态的)与“静嘅”
(静态的)的对立,“原始嘅”
“旧时嘅”
“今日”
“第日”
(未来的)的时间递进,将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维度浓缩于“冚唪唥嘅”
(全部的)信息之中。
这种时空意象的构建,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时空压缩”
手法相似,如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将空间的“万里”
与时间的“百年”
浓缩于一句之中,而《信息》则更进一步,将微观空间与宏观时空、过去时间与未来时间全部纳入“信息”
的范畴,形成更为宏大的时空意象。
三、哲学意蕴的深层挖掘:从信息本质到存在思考
《信息》的深层价值,在于其通过诗性语言对“信息”
本质的追问,以及由此引的对人类存在意义的哲学思考。
这诗歌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涵盖了信息论、存在主义、生态哲学等多个领域的思想内涵,展现出诗人深厚的哲学素养与广阔的思想视野。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信息》对“信息”
的理解越了现代信息科学的技术层面,上升到哲学层面的本质思考。
现代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将信息定义为“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而树科在诗中则将“信息”
拓展为涵盖一切存在的范畴:“睇到嘅,睇唔到嘅听到嘅,听唔到嘅”
包括了可感知与不可感知的信息,“夸克哈,原子量子哈哈细胞啫,你我佢齐齐啦”
包括了物质与生命的信息,“原始嘅旧时嘅今日第日信息”
则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的信息。
这种对信息的广义理解,与哲学家维纳的观点相似,维纳在《控制论》中提出“信息是物质、能量、信息的三位一体”
,认为信息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之一。
《信息》通过诗性语言,将这种科学与哲学的信息观转化为可感知的意象,使读者意识到信息不仅是手机屏幕上的文字与图像,更是构成宇宙万物、人类社会、时空维度的根本存在。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信息》通过对“你我佢”
的群体意象与“信息”
的整体意象的关联,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与意义。
海德格尔提出“此在”
(dase)的概念,认为人类的存在是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不断展开的,而《信息》中的“你我佢齐齐啦”
正是这种“此在”
的群体表达。
诗人将“你我佢”
的人类个体与“细胞”
“原子”
“量子”
等物质存在联系起来,暗示人类的存在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与物质世界、信息网络紧密相连的整体。
这种存在观既不同于传统存在主义的个体主义倾向,又越了现代科技主义的工具理性,形成一种“生态存在主义”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