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方言为舟载道而行(4 / 5)
一句,则将“道”
比作“能够到来的存在”
,以“嚟”
这一具体的动作,比喻“道”
对人的趋近,这又属于“比”
的手法。
通过“比兴”
的结合,《道嚟》将抽象的“生命”
与“道”
,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嚟”
与“走”
,让读者能够通过对日常动作的感知,领悟其中的深层意蕴。
同时,《道嚟》的“极简”
风格,也与中国传统诗学“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审美追求高度契合。
中国传统诗歌向来崇尚简洁,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仅十字便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以极简的语言营造出空灵的氛围。
《道嚟》全诗仅二十二字,却涵盖了“生命聚散”
“道的本质”
“人神关系”
等多个哲学命题,这种“以少胜多”
的艺术效果,正是对传统诗学“极简”
精神的继承与展。
在现代诗坛中,“极简主义”
诗歌往往强调通过语言的减法,保留诗歌的核心张力。
《道嚟》在这一点上做得尤为出色,它摒弃了华丽的辞藻与复杂的意象,仅用“嚟”
“走”
“道”
等最基础的词汇,构建出一个开放的诗学空间。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嚟”
与“走”
作出不同的解读——既可以是物理空间的移动,也可以是生命阶段的更迭;既可以是情感的相聚与别离,也可以是思想的觉醒与迷失。
这种解读的开放性,让诗歌的意义不再局限于作者的创作意图,而是在读者的参与中不断生成,正如接受美学所主张的“作品的意义在于读者的接受”
。
此外,《道嚟》作为粤语诗,还体现了中国现代方言诗歌对“文化寻根”
的追求。
2o世纪8o年代以来,方言诗歌逐渐成为中国现代诗坛的重要分支,诗人通过方言的运用,寻找地域文化的根脉,重构民族文化的记忆。
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岭南地区的历史传统与生活方式,《道嚟》以粤语为媒介,将道家思想与岭南口语结合,既让岭南文化在诗歌中得到了彰显,也让中国传统哲学在方言语境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这种“方言+传统”
的创作模式,为现代诗歌的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它证明,诗歌的创新不必完全依赖西方的诗学理论,也可以从本土的方言文化与传统哲学中汲取养分。
四、结语:方言诗歌的文化价值与诗学意义
树科的《道嚟》以二十二字的短章,展现了方言诗歌的无限可能。
它以粤语的语音韵律为骨架,以道家的“道”
论为灵魂,以传统诗学的“比兴”
与“极简”
为手法,构建出一兼具生活气息与哲学深度的现代诗歌。
在这诗中,我们既能听到岭南百姓日常对话的烟火气,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深邃智慧;既能看到现代诗歌的语言实验,也能触摸到中国传统诗学的精神脉络。
从文化价值来看,《道嚟》为方言诗歌的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方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地域的历史记忆、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
通过方言诗歌的创作,我们可以让那些正在逐渐消失的方言文化得到传承与保护,让年轻一代在诗歌中感受到方言的魅力,从而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同时,方言诗歌也为中国诗歌的多元化展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