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道的显影 论树科道嚟中的语言存在论(2 / 2)
视觉化呈现形成互文,共同构建出当代诗学中罕见的道家本体论现场。
四、循环诗学:从《逍遥游》到《道嚟》的时间哲学
在分析《四个四重奏》时,木朵指出艾略特通过音乐结构构建的时空连续性,而《道嚟》则以更简练的方式实现了这种循环。
诗中"
道嚟咗,道喺道"
的自我指涉,形成类似《周易》卦象往复运动的时空结构。
当"
道"
在诗中不断"
来"
与"
在"
,我们看到了庄子"
与物相刃相糜"
的生存状态的当代呈现。
这种循环结构在末句"
道嚟唔走"
中达到哲学高潮。
相较于王维"
行到水穷处"
的禅意顿悟,树科将终点转化为新的,形成永动的诗意螺旋。
这种时间观照方式,恰似《庄子·秋水》中"
井蛙不可语海"
的认知局限突破,通过语言的无限循环抵达道的无限性。
五、余论:在方言与经典之间寻找诗的第三条道路
当《诗国行》将粤语诗歌的根系追溯至《诗经》传统时,《道嚟》已悄然在方言与经典的夹缝中开辟出新的诗学空间。
这种写作既非简单的地域性坚守,也非对古典的机械复刻,而是通过方言的语法活力和声调魅力,让道家思想在当代语言中重新显影。
在韶城沙湖畔的夜色中,树科的诗学实践提醒我们:真正的当代性不在于对传统的断裂,而在于找到让古老智慧在当下呼吸的语法。
当"
道"
在粤语方言中反复"
嚟咗"
,我们终于理解《道德经》那句"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真正含义——诗,终究要回到它最初的语言现场,在方言的褶皱里寻找道的显影。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