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道嚟 粤语诗性空间中的存在追问与语言道说(1 / 2)

加入书签

【文学鉴赏】《道嚟》:粤语诗性空间中的存在追问与语言道说

——兼论方言书写的本体论价值

文元诗

【摘要】本文以粤语诗人树科的《道嚟》为研究对象,通过解构诗歌语言中的“道”

之双重能指(言说存在),剖析粤方言特有的音义共生性如何重构汉语诗性的形而上学维度。

诗歌通过“嚟走”

的时空辩证与“道唔道”

的存在诘问,在岭南语境的日常叙事中完成对道家哲学“可道非常道”

的当代诗学转译,彰显方言写作突破标准语垄断、重返语言原初诗性的重要价值。

一、音义共生:粤语的诗性基质与哲学负载

粤语保留古汉语入声与闭音节特性,使“道”

(dou6)与“到”

(dou3)通过声调差异构成天然双关。

《道嚟》开篇“讲嚟咗,话嚟咗”

以口语重复制造音律回环,“嚟”

(来)作为核心动词,既指空间位移(到来),又暗含时间涌现(生)。

这种音义交织的密度在标准汉语中需通过复合词实现,而粤语单字即能承载多重意象,恰如海德格尔所言“语言是存在的家”

——粤语通过声调曲折筑造了更接近本源性言说的栖居之所。

诗中“道喺道”

(道在此)运用谐音构造哲学悖论:第一个“道”

指向形而上的终极真理,第二个“道”

(与“到”

同音)却锚定于具体时空。

这种语音游戏实则延续庄子“道在屎溺”

的辩证思维,但通过方言音义张力,将抽象之“道”

拉回茶楼街巷的烟火语境,实现哲学概念的在地化降维。

二、“嚟走”

的时空辩证:岭南语境中的存在无常

诗歌第二节以“我哋嚟咗,我哋走咗”

勾勒出广府人特有的生命观。

粤语中“嚟”

与“走”

不仅描述物理移动,更隐含对商业文明中人群流动性的深刻洞察。

自唐宋海上丝绸之路始,岭南作为移民口岸始终处于“来去”

的动态平衡中,这种经验沉淀为“叹早茶般淡然看待聚散”

的生存智慧。

诗人用俚语式重复道出存在主义的本质:存在先是以“到来”

姿态被抛入世(91orfenheit),终以“离去”

完成此在(dase)的终局。

三、道说与沉默:方言的言说困境与突破

“道唔道,唔喺道”

构成全诗诗眼。

粤语否定词“唔”

比普通话“不”

更具口腔阻涩感,模拟了言说不可言说之物的挣扎。

第一个“道”

为言说动词,第二个“道”

指本体,第三字“唔”

却突然中断能指链——这种语法断裂恰是对《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的诗体演绎。

诗人用方言的音韵特质,将老子“名与无名”

的玄学思辨转化为可听闻的音响戏剧:当舌齿碰撞出“唔”

的闭口音时,听众实际体验了“道不可说”

的沉默瞬间。

四、永恒在场:末节的验指向

结尾“道嚟唔走”

以粤语特有的双重否定构造哲学肯定。

“唔走”

(不走)不同于普通话的“永在”

,其口语化表达消解了神圣性,却通过“嚟走”

的动态平衡暗示道体既临在于万物,又不被时空拘限的特性。

这与慧能《坛经》“佛法在世间”

的岭南禅学一脉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