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粤语诗知行的诗学解构与阳明心学意涵探析(2 / 7)
>这一动作意象结合,既保留了口语的通俗性,又赋予其精神提升的哲学内涵。
王阳明曾以“登山”
喻治学,“譬如登山,人多要至山顶,不知自足,故终无至者”
,而树科诗中的“登高”
,则更强调“步步”
“越嚟”
的过程性,这与王阳明“知行合一”
中“知”
与“行”
相互促进、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相契合——“行”
的每一步,都是“知”
的深化;“知”
的每一次提升,又推动“行”
向更高处迈进。
诗作结尾“嘻嘻,我唔定高唔高你噈定喺真嘅高咗……”
,“嘻嘻”
的拟声词使用,彻底打破了哲学文本的庄重感,呈现出一种轻松豁达的态度。
“唔定”
即“不确定”
,“你噈定喺”
即“你才是确定”
,这种主体与他者的判断转换,将“登高”
的价值判断从“自我认知”
转向“他者确认”
。
在粤语中,“真嘅”
比普通话的“真的”
更具情感浓度,带有肯定与认同的意味,“真嘅高咗”
不仅是对“行”
的结果的肯定,更是对“知行合一”
境界达成的确认。
这种以他者视角确认自我价值的表达,与王阳明“心外无物”
的思想存在微妙关联——“高”
并非客观的高度,而是主体与他者在互动中形成的价值共识,正如王阳明所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高咗”
的判断,正是“你谂咗我”
这一认知活动的结果,是“知”
与“行”
在主体与他者互动中的完成。
粤语方言在《知行》中的运用,并非简单的语言选择,而是诗学策略的自觉。
它以口语的通俗性消解了哲学命题的抽象性,以方言的地域质感赋予传统思想以当代活力,让“知行合一”
这一源自明代的心学命题,在粤北韶城的沙湖畔,通过日常的粤语对话得以重生。
这种“方言诗学”
的建构,既保留了粤语的语言特质,又拓展了诗歌的哲学维度,实现了地域文化与传统哲学的深度融合。
二、意象系统的哲学转化:从“登高”
到“知行”
的隐喻建构
意象是诗歌情感与思想的载体,《知行》虽篇幅短小,却构建了以“登高”
为核心的意象系统,并通过这一意象的多重内涵,完成了从具象动作到抽象哲学命题的转化,其意象的建构逻辑与王阳明心学的认知路径高度契合。
“登高”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意象,最早可追溯至《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后在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被赋予求索精神,杜甫《登高》则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将其与人生境遇结合。
树科在《知行》中对“登高”
意象的运用,既继承了古典诗歌中“登高”
所蕴含的精神提升意涵,又结合王阳明心学,对其进行了“知行合一”
的哲学重构。
在诗作中,“登高”
先是一个具象的动作意象,“步步高,越嚟越高”
描绘了登山过程中一步一步向上攀登的动态画面,这一动态过程对应着“行”
的实践过程。
王阳明强调“行”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