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跨越语言藩篱的文化叩问(6 / 6)

加入书签

显。

除了“燕瘦环肥”

这一古典意象,诗人还巧妙运用了“奸夫淫妇”

这一带有民间口语色彩的意象。

从传统诗学角度看,“奸夫淫妇”

本是通俗文学中常见的负面形象,多用来批判道德败坏之人,而树科却将其转化为批判“西方中心主义”

的象征——将强行输出价值观、破坏文化多元的行为,比作“奸夫淫妇”

破坏他人家庭的行径,既保留了意象的通俗性,又赋予其深刻的文化批判内涵。

这种“俗意象雅用”

的手法,与宋代词人柳永“以俗为雅”

的创作理念一脉相承。

柳永善于将市井口语、民间意象融入词中,打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坛“雅正”

的审美垄断,而树科则将这一理念推向更广阔的文化议题,让通俗意象成为承载深刻思想的载体,实现了“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的审美效果。

更值得关注的是,诗歌在口语化与哲理化的平衡中,构建了一种“对话式”

的审美空间。

不同于传统哲理诗的“说教感”

,《中西嘅同唔同》更像是一场平等的文化对话——诗人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西方中心主义”

,而是以“我哋”

与“你哋”

的对话视角,既表达自身立场,又理解对方的“欲望”

(“谂做大佬正常”

)。

这种“对话性”

正是巴赫金所说的“复调小说”

的核心特质,只不过树科将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让诗歌不再是单一的“作者声音”

,而是包含多种视角的“多声部”

表达。

例如“你有你嘅靓靓嘅梦我有我嘅钟意爱好”

,既承认“你哋”

的价值追求,又坚守“我哋”

的文化立场,这种“各美其美”

的对话姿态,让诗歌的哲理思考更具说服力与包容性,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参与感”

,仿佛自己也是这场文化对话的一员,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而不同”

的内涵。

从当代诗歌展的语境来看,《中西嘅同唔同》的审美创新还体现在对“地域与全球”

关系的诗性处理上。

长期以来,方言诗歌往往被贴上“地域文学”

的标签,其受众与影响力局限于特定地域。

但树科通过“中西文化”

这一全球性议题,将粤语的“地域性”

转化为表达“全球性”

的工具——粤语不再是地域的“标识”

,而是连接不同文化的“媒介”

这种转化,打破了“地域文学”

与“全球文学”

的界限,让方言诗歌拥有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与更普遍的审美价值。

正如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所言,文化的意义不在于“隔绝”

,而在于“交流”

,《中西嘅同唔同》正是以方言为桥梁,促进了中西文化的平等交流,其审美价值也越了地域的限制,成为具有全球意义的诗歌作品。

四、诗学价值的延伸:方言诗歌与当代文化认同的构建

《中西嘅同唔同》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文本内部的艺术成就,更在于它为当代方言诗歌的展?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