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于方言肌理中叩问存在(5 / 5)

加入书签

区的生活语境紧密相连,这种“接地气”

的创作方式,不仅保留了粤语的语言特色,更传承了岭南文化中务实、质朴、鲜活的精神特质。

从创新的角度来看,《有冇》突破了传统粤语诗歌的题材局限。

传统粤语诗歌多以描绘岭南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日常生活为主,题材相对单一。

而《有冇》则将目光投向了现代社会的精神困境与个体的存在思考,它以粤语口语为载体,探讨了科技异化、情感疏离、存在意义等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性命题,让粤语诗歌从“地域书写”

走向了“普遍关怀”

,拓宽了粤语诗歌的题材范围与思想深度。

同时,在形式上,《有冇》采用了自由体的句式,摆脱了传统粤语诗歌(如粤讴)的格律束缚,句式长短不一,节奏灵活多变,既适应了现代口语的表达习惯,又赋予了诗歌更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有冇》的成功,也为当代方言诗歌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方言诗歌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够在“在地性”

与“普遍性”

之间找到平衡。

一方面,方言诗歌必须坚守方言的“在地性”

,深入挖掘方言的语言特质与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避免被通用语诗歌所同化;另一方面,方言诗歌又必须越“在地性”

的局限,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情感与社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引起更广泛读者的共鸣,实现方言诗歌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有冇》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它以粤语口语为“在地性”

的载体,以现代社会的精神困境与存在思考为“普遍性”

的内核,让方言诗歌既有“岭南味”

,又有“时代感”

,既有“个人情”

,又有“人类思”

结语

树科的《有冇》,以短短八行的粤语诗句,构建了一个丰富而深邃的诗性世界。

在语言层面,它激活了粤语口语的诗性特质,让方言成为诗歌情感表达的鲜活载体;在意象层面,它运用留白艺术,让“碰撞”

与“接触”

的意象在模糊与清晰之间形成强大的情感张力;在思想层面,它以“有冇”

的追问,完成了对现代社会个体存在意义的诗意叩问。

这诗歌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更是当代粤语诗歌传承与创新的典范,它证明了方言诗歌在当代汉语诗歌版图中的独特价值,也为方言诗歌的未来展指明了方向。

在这个科技异化、情感疏离的现代社会,《有冇》的“追问”

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展,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情感互动,始终是我们确认自身存在意义的重要方式。

而方言诗歌,正是以其独特的语言肌理与文化基因,为我们保留了这份本真,让我们在诗意的言说中,重新找回生活的温度与存在的价值。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