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于方言肌理中叩问存在(4 / 5)

加入书签

>《有冇》中的“有冇”

,正是这样一种对“存在”

的追问——“有”

代表着存在、确定、拥有,“冇”

代表着不存在、不确定、失去,“有冇碰撞”

“有冇接触”

,本质上是“我”

在追问“我”

与“你”

之间情感关系的存在意义,是“我”

在通过与“你”

的关系,来确认“我”

自身的存在价值。

而“我”

的回应“你知嘅”

,则暗示着这种存在意义的确认,并非来自外部的判断,而是来自“你”

与“我”

之间的“共在”

体验——“你”

之所以知道答案,是因为“你”

与“我”

共同经历了这段情感关系,这种“共在”

,正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

的基本存在方式。

同时,这种“有冇”

的追问,也折射出现代社会个体的精神困境。

在科技高度达的现代社会,“电子”

“粒子”

“镜像”

“屏幕”

等科技符号逐渐取代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互动,个体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与虚拟的社交之中,情感关系变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疏离。

《有冇》开篇对这些科技符号的摒弃,正是对这种精神困境的反抗——诗人试图摆脱科技对情感的异化,重新回归到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碰撞”

与“接触”

而“有冇”

的追问,则是这种反抗过程中的迷茫与困惑:在科技异化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情感互动是否还存在?我们是否还能够实现心灵的“碰撞”

与情感的“接触”

?这种迷茫与困惑,正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个体都可能面临的精神困境,因此,《有冇》的追问不仅是诗人个人的情感表达,更是对整个现代社会的精神叩问。

从诗学传统来看,这种将哲学思考融入诗歌的创作方式,可追溯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理趣”

传统。

宋代诗歌常以“理趣”

见长,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融入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有冇》继承了这一传统,但又突破了古典诗歌的意象体系,转而采用现代社会的生活语境与方言口语,让哲学思考更贴近现代读者的生活体验。

同时,它也借鉴了西方现代诗歌的“智性”

特质,如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中对存在、死亡、爱等哲学命题的诗意探索,让诗歌在情感表达的基础上,具备了更深厚的思想内涵。

四、粤语诗的当代价值:从《有冇》看方言诗歌的传承与创新

《有冇》作为一优秀的粤语诗,不仅展现了个体的情感世界与哲学思考,更在当代方言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传承与创新意义。

它的出现,再次证明了方言诗歌在当代汉语诗歌版图中的独特价值,也为方言诗歌的未来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从传承的角度来看,《有冇》坚守了粤语诗歌的文化基因。

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载体,其诗歌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清代的粤讴、龙舟歌,到现代的粤语新诗,粤语诗歌始终以其鲜活的口语特色与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成为中国诗歌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冇》延续了粤语诗歌的口语传统,它没有刻意追求方言词汇的生僻与古雅,而是采用“唔”

“噈”

“喺”

“嘟”

“郁到”

等最日常的粤语口语词汇,让诗歌与岭南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