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烟火气里的生命哲思(5 / 5)
种“平衡”
的哲思,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思想相通。
如儒家的“中庸之道”
,强调“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道家的“阴阳平衡”
,认为“阴阳相生相克,互为补充”
;佛家的“中道”
思想,反对“执有”
与“执无”
,倡导“不执两边”
。
树科将这些传统思想融入现代生活的观察中,用朴素的语言与鲜活的意象,将抽象的哲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践,让读者在感受生活气息的同时,也能思考生命的意义。
这种哲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源于生活的感悟,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好的诗歌,应是‘以诗说理’,而非‘以理说诗’,让哲理在诗的意境中自然流露。”
《生活嘅七日》正是如此,其哲思蕴含在“热头晒被窦”
“闲噈信步”
“灵犀交流”
等生活场景中,于平凡中见深刻,于质朴中见智慧。
四、结语:方言诗的当代价值与诗学启示
树科的《生活嘅七日》,以粤语方言为载体,以“补”
为核心意象,以“平衡”
为哲思内核,为当代方言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从诗学角度看,这组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语言的鲜活、意象的质朴、哲思的深刻,更在于它证明了方言诗歌在当代诗坛的独特魅力与重要意义——方言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更是诗歌创新的重要资源;生活不仅是诗歌的素材,更是诗歌的灵魂。
在全球化与标准化的时代,方言诗歌的创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读者群体的局限、语言表达的难度等。
但《生活嘅七日》却用实践证明,方言诗歌只要坚守“在地性”
与“诗性”
的统一,就能突破地域的限制,引起广泛的情感共鸣。
组诗中的“天补”
“地补”
所展现的自然观,“人补”
所展现的情感观,“心补”
所展现的平衡观,都是越地域与方言的,是人类共同的生命体验与精神追求。
这种“立足地域,面向普遍”
的创作理念,正是方言诗歌能够走向更广阔读者的关键。
同时,《生活嘅七日》也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一种“回归生活”
的启示。
在诗歌日益追求“先锋”
与“晦涩”
的当下,这组作品却以朴素的语言、平凡的生活场景,展现出强大的感染力。
它告诉我们,诗歌不必刻意追求高深的技巧与抽象的意象,生活中的“热头晒被窦”
“听听雀仔”
“灵犀交流”
等平凡场景,同样能成为诗歌的重要素材;诗人不必远离生活去寻找“灵感”
,只要用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就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深刻的哲思与真挚的情感。
正如艾青所说:“诗是人类向未来寄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
而这种信息与勇气,往往源于对生活最真诚的热爱与观察。”
总之,树科的《生活嘅七日》是一组兼具生活气息与哲学深度的方言佳作。
它以粤语方言为笔,以生活为纸,以“补”
为墨,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智慧的生命画卷。
在这幅画卷中,我们既能感受到岭南生活的质朴与温馨,也能思考生命的平衡与意义;既能领略方言诗歌的独特魅力,也能体会到诗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组作品不仅是树科个人诗歌创作的重要成果,更是当代方言诗歌乃至整个汉语诗歌创作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品味。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