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烟火气里的生命哲思(2 / 5)
出岭南阳光下晒被子的温馨场景,比普通话中的“太阳晒被窝”
更添几分亲昵与生活气息;“闲噈信步”
中,“噈”
为粤语常用语气词,无实义却能软化语气,传递出漫步时的闲适心境,这种语气词的妙用,是普通话难以复制的。
更值得称道的是,树科并未止步于方言词汇的堆砌,而是通过对语言节奏的把控,将方言的口语化转化为诗歌的韵律美。
粤语作为声调语言,其平仄变化丰富,天然具备音乐性。
组诗多采用短句,且句式灵活多变,如《动补》中“静噈静鸡鸡郁噈跷鸡鸡”
,“静鸡鸡”
“跷鸡鸡”
均为粤语叠词,前者表“安静”
,后者表“活泼好动”
,两句对称,声调平仄相间,读来朗朗上口,既保留了方言的诙谐感,又形成了诗歌的内在韵律。
这种韵律并非刻意追求的格律,而是源自方言口语的自然节奏,正如朱自清在《诗的语言》中所言:“诗的语言源于口语,却又高于口语,它是口语的提炼与升华。”
树科的方言诗,正是践行了这一理念,让方言在诗性的淬炼中,既不失本色,又更具韵味。
此外,组诗中方言与书面语的巧妙融合,进一步拓展了语言的表达空间。
如《地补》中“唯心哭笑唯物潇潇洒洒,飘飘”
,“唯心”
“唯物”
为哲学书面语,与前文“听听雀仔”
“睇睇草根”
的口语化表达形成对比,却不显突兀。
这种对比,既展现了诗人从日常生活观察到哲学思考的过渡,又让语言在雅俗之间找到了平衡,避免了方言诗易陷入的“俗而不雅”
的困境。
正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所说:“诗的语言应是‘雅俗共赏’的,既要有民间的鲜活,也要有文人的雅致。”
《生活嘅七日》的语言,正是在方言的“俗”
与哲思的“雅”
之间,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二、“补”
之意象:从自然到心灵的生命关怀
“补”
是《生活嘅七日》的核心意象,七篇作品分别从“天”
“地”
“人”
“静”
“食”
“动”
“心”
七个维度,诠释“补”
的内涵。
从诗学角度看,这一意象的选择并非偶然,它既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
的思想,又融入了诗人对现代生活的思考,形成了从自然到心灵的完整生命关怀体系。
“天补”
与“地补”
两篇,聚焦于自然对人的滋养,展现了“天人合一”
的传统生态观。
《天补》中,“日日月月瞓瞓觉觉”
“风水轮流转热头晒被窦”
,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在日月交替中作息,在风水流转中感受自然的馈赠,太阳晒暖被窝,既是自然的给予,也是对人的“补”
。
“牡丹花前百花过落叶随风唔黐身”
,则以花开花落、落叶飘零的自然景象,暗示自然的循环往复与无私包容,人在欣赏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与生命的补给。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与《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的思想一脉相承,自然不仅是生存的环境,更是精神的源泉。
《地补》则进一步将视角下沉到大地的细微之处:“听听雀仔睇睇草根黐黐花露话知日月,闲噈信步”
。
雀鸣、草根、花露,这些大地的“微小之物”<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