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自然神 粤语诗学中的道体与神思辩证(2 / 2)

加入书签

p>

(嘅、啦)形成音色对比,前者空灵悠远,后者笃实肯定,音响层面本身就在演绎"

有形"

与"

无形"

的辩证。

这种音义结合的高度自觉,令人想起庞德对汉字"

视觉诗学"

的推崇,但树科更进一步开了方言的音韵潜能。

四、岭南诗学传统的现代转化

《自然神》的创作深植于岭南文化基因。

从惠能"

菩提本无树"

的禅偈,到陈白沙"

道眼大小同"

的心学诗,岭南思想传统始终注重本体论的诗化表达。

诗人承续这一脉络,但用现代语言哲学予以重构。

诗中"

道嘅自然"

的表述方式,既呼应屈大均《广东新语》中记载的粤谚古风,又接轨当代解构哲学对本质主义的批判。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诗歌的地理标注——"

粤北韶城沙湖畔"

这个地点提示将玄学思考锚定在具体时空,暗示岭南山水本身就是道体的显现。

这种处理方式继承张九龄"

山水含清晖"

的岭南诗传统,但赋予现象学意味,体现"

道在屎溺"

(《庄子》)的东方智慧。

五、ia1ist与东方美学的契合

该诗的极简主义风格与当代世界诗歌潮流形成对话。

但不同于西方ia1ist诗歌对物的聚焦,树科的极简指向精神的无限性。

这种"

以少喻多"

的美学显然源自中国画"

计白当黑"

的传统,六行诗句如同马远《寒江独钓图》中的留白,邀请读者参与意义建构。

诗歌通过粤语特有的省略语法实现这种简约性。

如"

神喺道"

省略系词"

是"

(普通话必需),直接呈现主客合一的状态;"

自然神啦"

省略主语,使结论成为普遍共识。

这种语言经济性既符合奥卡姆剃刀原理,又深得道家"

无为而无不为"

的精髓。

《自然神》的创作预示方言诗学的新可能。

当普通话写作日益标准化,方言的语法特异性和音韵丰富性为现代汉诗提供了新的哲学表达维度。

树科这作品证明,粤语不仅能表现市井生活的鲜活(如粤语流行曲的传统),更能承担形而上的思辨重任。

这种尝试令人想起但丁用托斯卡纳方言写作《神曲》,从而提升方言文学品格的经典案例。

该诗的存在本身即是对"

自然神"

概念的实证——在语言的自然形态中,道向人显现其神性。

正如海德格尔解读荷尔德林时所说:"

诗人的天命是站在神与人之间,用词语创建存在。

"

树科用粤语这座"

存在的家屋"

,为我们守护了诗与思合一的古老智慧。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