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抵抗的方言与记忆的棱镜(1 / 2)

加入书签

抵抗的方言与记忆的棱镜

——粤语诗《九三吟》的历史叙事与诗学张力

文诗学观察者

【摘要】本文以粤语诗《九三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方言诗学、历史记忆的建构策略及战争书写的伦理维度,探讨方言诗歌如何以语言的地方性抵抗记忆的同质化。

诗中粤语词汇与文言句式的碰撞形成时空叠影,俚俗与典雅的张力重构了抗战记忆的微观叙事,在看似直白的复仇叙事中暗藏儒家伦理与现代性批判的双重对话。

【关键词】粤语诗;战争记忆;方言诗学;伦理叙事;文化抵抗

一、方言的政治:语言锚点与记忆场域的建构

《九三吟》出现在粤北省委旧址纪念馆的特定空间,其粤语书写本身即构成一种文化宣言。

当“日本鬼”

以粤语爆破音[g91?i2]呈现时,相较于普通话的“鬼子”

,保留了《广东新语》中“鬼佬”

的民间詈称传统,这种方言词汇选择绝非偶然。

明清以来粤语作为“存古程度最高的汉语方言”

,其入声韵尾(如“恶”

[??k?3]、“德”

[t?k??])天然携带中古汉语的战争记忆编码,与纪念馆的地缘性形成互文。

诗中“喺”

作为粤语特有系动词,在“喺仁德”

中构成哲学双关:既指向儒家伦理的空间存在(“在仁德”

),又暗合粤语疑问句式(“是仁德吗?”

)。

这种语言特性使抗战记忆摆脱官方叙事的单一声调,正如雷州歌谣《打日本》中“倭奴逞暴”

与“雷公劈佢”

的民间诅咒,方言成为抵抗历史遗忘的语音堡垒。

二、时间修辞:循环史观与创伤记忆的仪式化

诗歌以“八十年九月三”

的并置开启时间维度,数字的冰冷精确与纪念日的周期性形成张力。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采用农历计时逻辑(诗中“九月三”

对应抗战胜利日阳历9月3日),这种时间错位暗合华南民间“烧衣节”

祭奠传统(农历七月末祭孤魂),将国家纪念纳入地方祭祀体系。

“人之初性本善学学恶”

构成惊人的伦理倒置。

挪用《三字经》开篇却颠覆其启蒙叙事,在“学恶”

的重复结构中(粤语“学学”

含模仿、习得之意),揭示军国主义的教育异化。

这与王夫之《读通鉴论》中“习气熏染,淳朴斫丧”

的批判形成跨时空对话,而粤语朗诵时“善”

[s?]与“恶”

[??k?3]的尖锐韵腹对比,更强化了道德颠覆的听觉冲击。

三、殖民记忆的幽灵:东亚现代性中的暴力谱系

“东洋仔-西洋佬”

的称谓链值得深究。

粤语“仔”

[d?i2]既含轻蔑又带亲昵的矛盾语义,恰如战后香港对日侨的复杂态度;“佬”

[1ou2]则延续广府对西洋人的俚称(如“红毛佬”

)。

这种命名策略解构了殖民话语的崇高性,将侵略者拉回市井生活的评价体系。

更深刻的是对暴力谱系的追溯:“狼嘅心魔嘅毒”

借用粤巫文化中的邪祟意象(“魔”

特指《粤大记》中海外恶灵),暗示侵略本质是现代性包裹的前现代野蛮。

这种民间宗教视角,与日本学者子安宣邦批判的“近代克”

论形成奇妙呼应——当西方现代性遭遇东亚传统,诞生的不是文明升华而是恶魔返祖。

四、仇恨伦理:集体记忆的情感辩证法

末段“要记仇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