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粤语诗九三吟的历史记忆与诗学建构(4 / 8)

加入书签

历史反思的集中体现。

“要记仇”

“心有恨”

并非倡导狭隘的民族仇恨,而是对历史伤痛的铭记与对侵略行为的谴责。

在历史的长河中,遗忘是对先烈的背叛,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诗人强调“要记仇”

“心有恨”

,就是要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不要忘记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无数先烈,不要忘记那段屈辱与抗争的历史。

这种“记仇”

与“有恨”

,是对历史真相的坚守,是对正义的扞卫。

同时,诗人也清醒地认识到,铭记仇恨并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当下的和平,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

“噈大爱”

三个字,将诗歌的情感从对侵略者的仇恨提升到对祖国、对人民、对和平的大爱层面。

这种“大爱”

是建立在对历史伤痛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它既包含了对先烈的缅怀、对同胞的关爱,也包含了对和平的珍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对罪恶的沉默就是对正义的背叛。”

诗人通过“要记仇”

“心有恨”

与“噈大爱”

的辩证关系,表达了对历史的正确态度——铭记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不是为了延续对抗,而是为了珍惜和平,构建和谐的世界秩序。

这种历史反思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的亲历者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历史的认知大多来自书本与媒体,历史的现场感与真实感逐渐淡化。

一些日本右翼势力甚至否认侵略历史,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行为。

在这种背景下,《九三吟》的创作与传播,无疑是对历史真相的有力扞卫,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决抵制。

诗人站在粤北省委旧址纪念馆这一历史现场,用诗歌的形式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提醒人们要时刻警惕历史的遗忘与篡改,这不仅是对民族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负责。

(二)人性思考:善恶辩证与仁德本质

“人之初性本善学学恶喺仁德!”

这四句诗是诗人对人性的深入思考,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论的创造性转化。

“人之初,性本善”

是《三字经》中的开篇名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本善论的经典表述,它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才会产生善恶之分。

诗人引用这一经典名句,为自己的人性思考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

“学学恶喺仁德!”

则是诗人对人性善恶辩证关系的独特见解。

这里的“学学恶”

并非指学习邪恶的行为,而是指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为了扞卫正义、保护弱小而采取的反抗行为。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侵略,不得不拿起武器进行反抗,这种反抗看似是“学恶”

(与侵略者进行暴力对抗),实则是“仁德”

的体现。

因为“仁德”

不仅包括仁慈、善良,更包括正义、勇敢与担当。

当国家与民族面临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抵御侵略,保护同胞,这是最大的“仁德”

;当邪恶势力肆虐之时,敢于反抗,扞卫正义,这也是最大的“仁德”

诗人的这种人性思考,打破了传统人性论中善恶对立的简单模式,而是从具体的历史语境出,辩证地看待人性中的善恶关系。

它告诉我们,人性中的善与恶并非绝对的,而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生转化;评价一个人的行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