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方言诗学的在地性狂欢与越性凝视(2 / 2)

加入书签

>

季节中的季节"

概念,与宋代邵雍《皇极经世》"

一岁之闰,阴阳寒暑之变"

的循环时间观形成互文,却通过粤语的进行时态标记"

紧"

(gan2)的潜在在场,将古典物候学解构为后现代的时间晶体。

五、音义通感的狂欢诗学

全诗最后"

笑笑天下"

(siu3siu3t1haa6)的双声叠韵,在粤语声调(中降-中降-高平-低升)中形成独特的波浪式节奏。

这种音义通感让人联想到《礼记·乐记》"

乐者,天地之和也"

的美学理想,但诗人通过方言音系的特殊性,将"

天下"

这个宏大能指解构为口腔共鸣的物理现象。

当"

诗意季节"

(si1ji3g91ai3it1)以阴平-阳去-阴上的声调组合收束全诗,每个音节都成为岭南湿热气候在语言学上的凝结物。

六、方言诗学的越路径

树科的实验性写作印证了钱钟书《谈艺录》"

方言可通古语"

的论断。

诗中"

咁己已"

(如此这般)的文言残留,与"

嘟"

(拟声词)的市井气息碰撞,形成叶芝所谓"

随时间而来的智慧"

的方言样本。

这种语言策略既是对明代欧大任《百越先贤志》方言书写的致敬,又暗合巴赫金狂欢理论中的"

贬低化"

诗学——在粤语"

落雨"

(1ok3jyu5)与书面语"

降雨"

的张力中,完成对官方诗学的温柔解构。

结语:该诗以不足五十字的微型结构,在粤语音韵的微观层面实现了三重越:通过声调数学突破物候描写的平面性,借助语法倒装重构时空维度,利用方言词汇的考古层理激活古典美学的当代转化。

这种"

在地性的越"

,恰如陈寅恪所言"

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在每一个方言音素的褶皱里,都蛰伏着整个岭南的春天。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