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 湿季的诗学(1 / 3)

加入书签

湿季的诗学

——论《第五季度》中的气候记忆与存在困境

文诗学观察者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文化立场,构筑了一道不容忽视的风景线。

树科的《第五季度》以粤语为载体,通过对南国特有气候现象的书写,完成了一次对时间秩序的解构与重构。

这诗表面上描绘的是岭南地区多雨潮湿的季节特征,实则暗含着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深刻隐喻。

当诗人将"

梅雨时,龙舟水,回南天"

这些地域性气候符号转化为诗歌意象时,他实际上是在构建一种"

气候诗学"

——通过天气现象探讨人与环境、时间与存在的复杂关系。

解构时间:第五季度的诗学革命

《第五季度》开篇即以"

春夏秋冬系共识一年约三百六十五天"

的平实陈述,建立起传统时间认知的框架。

这种四季节律的划分,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普遍性意义。

古希腊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就详细记载了依据季节安排农事的智慧,中国古代《月令》更是将四季与五行、政令紧密结合,形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然而诗人紧接着以"

多咗湿热一季喺常识"

打破了这一古老的时间共识,在春夏秋冬的常规序列之外,创造性地提出了"

第五季度"

的概念。

这种对时间秩序的重新划分,令人想起波德莱尔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所说的:"

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这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

"

树科笔下的"

第五季度"

正是这种现代性时间体验的绝佳体现——它既是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也是对标准时间体系的诗性反抗。

在全球化时代,格林威治时间成为世界标准,二十四时区将地球表面整齐切割,而《第五季度》却以地方性知识抵抗这种均质化的时间暴力。

诗人暗示,在岭南这片土地上,传统四季划分无法充分表达当地人的生活体验,必须通过创造新的时间范畴来容纳那些溢出常规的季节特征。

气候记忆:潮湿作为一种存在境遇

诗中列举的"

梅雨时,龙舟水,回南天"

不仅是气象现象,更是岭南人集体记忆的载体。

这些词语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

龙舟水"

关联着端午节庆与农耕周期,"

回南天"

则特指南岭以南地区冬春之交的返潮现象。

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在《水与梦》中论述道:"

物质的想象力将我们引向物质的深处,在那里,形式消解了,起源显现。

"

树科通过对这些水意象的集中呈现,唤醒了岭南人共同的气候记忆——那种衣物不干、墙壁渗水的潮湿体验,那种空气中弥漫着霉味的感官现实。

在诗歌的第二段,诗人将这些气候体验转化为三个并列的空间场景:"

喺雾中,喺洪灾,喺汗蒸"

这三者构成了一个渐次强化的潮湿谱系:从朦胧的雾气到灾难性的洪水,再到人体自身的排汗反应,潮湿从环境蔓延至人体内部。

这种描写方式与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不谋而合——身体不是被动接受外部刺激的容器,而是与环境持续互通的感知场域。

当诗人写道"

除非屈喺屋企噈一季"

时,他揭示了一个存在主义困境:面对外部环境的侵袭,人只能蜷缩在室内寻求暂时的庇护,但这种退缩又意味着生活空间的压缩与自由的丧失。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