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方言抵抗与诗意栖居(1 / 3)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的栖居
——论树科粤语诗《一路嘅歌》中的现代性焦虑与本土意识救赎
文元诗
在普通话写作占据绝对主流的当代诗坛,树科的《一路嘅歌》以其鲜明的粤语表达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这创作于2o25年的短诗,表面上记录了一次寻常的城市出游体验,内里却蕴含着方言诗歌对抗现代性异化的深刻力量。
当诗人用"
喺国度"
而非"
在国度"
、"
我睇唔到"
而非"
我看不到"
时,这种语言选择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文化立场的宣示。
粤语作为汉语族中最古老而完整的方言之一,其九声六调的音韵系统保留着中古汉语的基因,当它被书写为文字时,不仅承载着地域文化的记忆,更成为抵抗文化同质化的诗意武器。
诗歌开篇"
喺国度,八方嚟唱火树银花不夜天……"
即展现出独特的音韵张力。
"
嚟唱"
(来唱)的粤语音(1ei4g3)形成柔和的押韵,与普通话的"
1aig"
产生截然不同的听觉效果。
诗人刻意选用毛泽东"
火树银花不夜天"
这一经典诗句,却在粤语语境中赋予其新的意涵。
原句出自《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描绘的是195o年代都国庆的欢庆场景,而在此处,通过粤语的重新演绎,欢庆表象下暗藏的反讽意味油然而生。
这种对方言的坚守,令人想起香港诗人也斯在《雷声与蝉鸣》中对粤语入诗的探索,但树科的实践更进一步——他不仅使用粤语词汇,更将粤语的思维方式和感知模式融入诗歌肌理。
诗歌第二节"
喺道上,繁荣昌盛石屎森林鳞次栉比……"
中,"
石屎森林"
(水泥森林)这一粤语特有词汇精准击中了现代都市的异化本质。
与普通话的"
水泥森林"
相比,"
石屎"
(sek6si2)的音更具粗砺感,"
屎"
字的加入更添批判锋芒。
这种语言选择与葡萄牙诗人佩索阿在《不安之书》中对里斯本城市的描述异曲同工——都是用本土语言揭示现代性带来的精神荒原。
诗人笔下"
鳞次栉比"
的不仅是建筑,更是被物化的灵魂,这种批判意识通过粤语特有的"
次栉"
(ci3it3)音得到强化,双声叠韵的效果让批判更具穿透力。
诗歌的高潮在第三节:"
人流,车流,潮流我睇唔到心心念念嘅静地……"
。
三个"
流"
字的排比,在粤语中形成强烈的韵律冲击(jan41au4,ce11au4,ciu41au4),描绘出一幅现代都市的异化图景。
而"
睇唔到"
(看不到)与普通话的"
看不到"
相比,多了一分无奈与叹息;"
心心念念"
(sa1sa1ni6ni6)的叠词运用,则通过粤语特有的音调变化,将内心的渴望表现得更为深切。
这种表达方式,与宋代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的声韵美学一脉相承,却因方言的介入而更具当代质感。
诗人寻找的"
静地"
,在粤语的表述中(g6dei6)带有宗教般的宁静意味,暗示着越物质喧嚣的精神追求。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