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方言诗学与现代性困境的双重奏(2 / 2)

加入书签

"

银花"

(ngan4faa1)的音与"

眼花"

(ngaan5faa1)形成微妙谐音,暗示着视觉消费的眩晕感。

这种古典意象的现代转义,与波德莱尔《恶之花》中"

巴黎景象"

的书写策略异曲同工。

诗中三重复沓的"

流"

(1au4)字更构成精妙的批判性隐喻:人流对应着福柯所说的"

规训社会"

,车流折射出维利里奥"

度政治"

的命题,而"

潮流"

则直指阿多诺批判的文化工业。

粤语特有的拖长音调使这个字产生流体力学般的听觉效果,当朗诵者延长"

1auuuu"

的音时,实际上正在用身体模拟被都市洪流裹挟的体验。

结语:方言作为抵抗的诗学

在普通话写作占据主流的当代诗坛,这粤语诗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用方言的肉身性抵抗着文化同质化。

当诗人叹息"

睇唔到心心念念嘅静地"

时,那个粤语特有的"

嘅"

(3)字助词,不仅标记着语言的在地性,更成为精神原乡的语法坐标。

这种语言选择本身,就是对抗现代性眩晕的诗歌行动。

正如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所言,真正的翻译是寻找"

纯语言"

的碎片。

树科先生这诗的深刻之处,在于它用粤语这种"

方言的纯语言"

,为我们保存了当代人在繁华盛景中日益稀薄的存在感。

那些在九声音调中起伏的诗行,既是献给现代都市的安魂曲,也是为所有寻找"

静地"

的灵魂点燃的引路灯。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