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风度阁与诗国行的诗学建构(2 / 2)
两头舂"
的方言意象,在《风度阁》中展为"
韶州人家"
的市井叙事,显示出粤语诗歌从"
讽喻时政"
到"
建构地方性知识"
的转型。
四、诗学空间的建构与突破
《诗国行》作为鉴赏集,其价值在于构建了"
三位一体"
的诗学空间:先是地理空间的诗性转译,将张九龄公园的实体空间转化为"
风度阁"
的文学空间;其次是历史空间的层叠呈现,通过"
轩辕皇岗"
的远古记忆与"
韶州人家"
的当下经验形成时空张力;最后是语言空间的创新实验,在粤语、普通话、古典诗学的三重对话中开辟新的表达维度。
这种诗学建构,恰如余荫山房的园林美学——通过"
缩龙成寸"
的手法,在有限空间中营造出无限诗意。
当"
彩霞满天"
的视觉意象与"
镜像歌舞"
的听觉体验交织,诗人实际上在创造一种"
全感官诗学"
,突破了传统诗歌的视觉中心主义。
五、余论:岭南诗派的当代使命
在融媒体时代,《风度阁》的创作实践昭示着岭南诗歌的三大展方向:其一,以方言诗学重构地方性知识,在全球化语境中守护文化多样性;其二,通过"
完整性写作"
理论,将张九龄"
雅正冲淡"
的诗学传统转化为当代经验;其三,借助大湾区文化共同体建设,推动岭南诗歌从"
边缘书写"
走向"
中心对话"
。
正如《文心雕龙·通变》所言:"
文律运周,日新其业。
变则其久,通则不乏。
"
《风度阁》及其鉴赏集《诗国行》,正是在这样的诗学自觉中,完成了对岭南诗脉的当代转译与重构。
当我们在北江畔诵读这些诗句时,听到的不仅是粤语的韵律,更是岭南文化在21世纪的诗性回响。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