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方言诗学的肉身叙事与集体记忆重构(1 / 2)

加入书签

《方言诗学的肉身叙事与集体记忆重构》

——以树科《肉度嘅记忆》为考察中心

文诗学观察者

一、声腔考古与肉身诗学

粤语诗歌的独特价值,先体现为声韵系统的肉身性回归。

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曾言"

粤人作诗多叶土风"

,树科这三节十八行的短诗,以"

细阵时"

(儿时)的声腔记忆为,构建起方言诗学特有的肌理密度。

"

哭声笑声"

的并置不仅是听觉复现,更暗合《文心雕龙》"

声依永,律和声"

的音义共生传统。

当普通话写作日益陷入抽象能指困境时,粤语中保留的入声字(如"

噈"

aap6)以其急促收束的音方式,将记忆锚定在生理层面。

诗中"

吞口水嘅味道"

的嗅觉转喻,恰似普鲁斯特的玛德琳蛋糕,却通过粤语特有的"

啲"

(些许)这个量词,实现从个体经验到集体味觉的转换。

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粤地"

饮食异味"

,在此转化为文化记忆的感官载体。

诗人用"

肉度"

(肉体)而非"

身体"

的措辞,呼应了梅洛-庞蒂"

世界之肉"

的现象学概念,使记忆成为可触摸的实体。

二、空间诗学的三重变奏

诗歌结构呈现记忆空间的精妙拓扑:节"

屋企"

(家)作为私密空间,第二节"

唔住喺屋企"

的离散状态,到第三节"

广场"

的公共场域,形成列斐伏尔所谓"

空间的三重辩证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国歌音响"

与"

升旗"

的意象组接,通过粤语特有的"

噈"

(突然)这个副词,暴露出个体记忆与集体仪式的猝然碰撞。

这种空间叙事令人想起宇文所安在《追忆》中分析的"

场所记忆"

现象。

但粤语特有的方位词"

度"

(在地方)比普通话的"

在"

更具空间黏着性,如"

广场度"

的表述将抽象国家符号降维到具体可感的方言地理中。

明代粤籍诗人陈献章"

一水田将绿,周遭在眼前"

的空间感知方式,在此获得现代性转译。

三、时间政治的口语解构

诗歌通过粤语时态助词"

咗"

(了)实现微妙的时间操控。

"

大个咗"

(长大了)的完成时态与持续存在的"

吞口水味道"

形成张力,恰如保罗·利科所言"

记忆的褶皱中的时间异质性"

这种方言特有的时态表达,比书面汉语更精准地捕捉到记忆的绵延特质。

诗中"

国歌"

意象的突然插入,揭示出本雅明式"

当下时间的爆炸性"

但粤语"

醒起"

(想起)比普通话更具身体觉醒意味,使集体记忆的唤醒过程呈现为生理反应。

清代粤人招子庸《粤讴》"

心事恶解"

(心事难解)的方言表达传统,在此升华为对记忆政治的身体抵抗。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