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方言诗学的音律革命(2 / 2)

加入书签

力场。

这种矛盾修辞令人想起艾略特《荒原》"

四月是最残酷的月份"

,却在声韵层面走得更远——"

雪"

(syut3)的短促入声与"

头"

(tau4)的悠长阳平,在喉头形成冰火两重天的肌肉记忆。

诗人以身体性的声动作,实践着海德格尔"

语言是存在之家"

的哲学宣言。

六、余响:方言诗学的音叉效应

当我们将这诗置于2o25年"

新粤语文学运动"

的语境中观察,其声学实验堪比1916年达达主义的音位革命。

那些"

嘟有佢哋"

的倔强齿音,既是对抗语言标准化的音叉,也是测量文化认同的声波雷达。

在普通话与英语的双重挤压下,树科以"

乜样嘅空间"

的方言问,将《乐记》"

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的古老警告,转化为当代文化身份的声纹密码。

这诗最终证明:真正的音乐性,永远诞生在标准语边界之外的声调裂缝之中。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