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骨贝之翼(1 / 2)
《骨贝之翼》
——论粤语诗《甲骨嘅意象》中的考古诗学与方言审美
文诗学观察者
(引论:甲骨文的诗性解码)
当商王贞人在龟甲上刻下"
癸卯卜,旬亡祸"
时,或许未曾预见三千年后会有诗人以粤语方言重构那些灼裂的纹路。
树科《甲骨嘅意象》恰似安阳殷墟h127坑出土的甲骨堆积层,在"
睇多咗,谂多咗"
的日常凝视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诗性占卜。
这诗的独特价值在于将考古学意象(骨贝)、方言载体(粤语)与梦幻修辞熔铸为现代汉诗的新范式,其"
镵心"
之力不亚于青铜刻刀在卜骨上留下的永恒刻痕。
(一)骨贝的羽化:物象的诗学转生
诗中"
梦噉嘅骨贝"
构成惊人的意象嫁接。
考古学中的骨贝本是商周时期的货币遗存,诗人却赋予其"
有毛有翼,会飞"
的生命形态。
这种转化暗合《庄子·齐物论》"
物化"
思想,更令人想起李商隐《锦瑟》"
庄生晓梦迷蝴蝶"
的朦胧诗境。
但树科的创造在于将古典"
羽化"
意象锚定在具体的考古遗物上,使骨贝同时具备货币的实用理性与飞鸟的验神性。
值得注意的是粤语语气助词"
噉"
(这样)的运用,这个方言特征词将抽象的"
梦"
与具象的"
骨贝"
焊接得天衣无缝。
正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言"
比喻之两柄多边"
,"
梦噉"
结构既保留比喻的张力,又通过方言口语消解了书面语的僵硬感。
骨贝在诗中经历三重转生:地下文物→博物馆展品→诗人梦境→诗歌意象,最终成为布罗茨基所说的"
语言的飞行器"
。
(二)方言的镵心:音义互文的审美暴力
"
镵心"
这个粤语独有词汇堪称诗眼。
《说文解字》释"
镵"
为"
锐器"
,在岭南语境中引申为"
刺痛心灵"
。
诗人用这个冷僻动词,恰似甲骨文中的"
剜"
字(用刀挖取卜兆),在音韵上形成k、t爆破音的连续撞击,语义上则完成从物理刻痕到心理创伤的转喻。
这种方言写作策略,可比拟宇文所安讨论杜甫时提出的"
词语的考古学"
——每个方言词都是沉积着集体记忆的文化地层。
诗中"
眨眉?眼"
的写法尤见功力。
"
?"
为粤语专用字(意为眯眼),其字形左"
目"
右"
善"
,与甲骨文"
媚"
(女+眉)形成跨时空的造字法呼应。
这种选择暴露了诗人隐秘的文字学意识:当现代粤语字与上古象形文字在诗行中对视,方言写作便升格为活着的甲骨文。
王力《汉语诗律学》指出声调对诗意的塑造,本诗"
日有钟意夜有好梦"
中"
钟"
(阴平)与"
好"
(阴上)的声调落差,构成粤语特有的音乐性叙事。
(三)博物馆的诗学:凝视的考古学
诗歌副标题"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