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存在之问与语言之困(1 / 2)

加入书签

《存在之问与语言之困》

——论《世界问》的荒诞诗学与生存突围

文文言

树科《世界问》以粤语方言为刃,剖开现代文明表皮下的人类生存困境。

这充满黑色幽默的叙事长诗,在戏谑与严肃的张力中构建起存在主义的迷宫,其语言锋芒直指现代性困境的核心——当科技理性成为新的宗教,当语言游戏消解存在本质,人类是否正在自我构建的巴别塔中走向更深的异化?

一、存在之问的荒诞剧场

开篇"

点样证明呢个村嘅正常"

如一记重锤,将存在主义命题砸向粤语方言的土壤。

诗人借用加缪式荒诞逻辑,以"

我有病"

的自嘲完成对正常性的解构。

这种自我指涉的病态宣言("

同……撕b嘅相"

),恰似贝克特《等待戈多》中狄狄与戈戈的现代变体,将政治狂人与科技狂人的病症并置,揭示出整个文明共同体的精神癔症。

诗中连续问构成的多声部复调,恰似卡夫卡《审判》中的法庭辩论现场。

当"

诗学,哲学,科学"

被冠以"

犀飞利"

(sharp)的修辞,理性工具的锋刃已转向其缔造者。

这种反讽笔法让人想起齐泽克对"

意识形态崇高客体"

的批判——当人类将认知工具奉为真理本身,便陷入了自我指涉的恶性循环。

光不可越的物理定律与宇宙膨胀的宇宙学现实,在诗中异化为"

设计人类"

的监狱围栏,呼应了海德格尔"

座架"

(ste11)概念对技术异化的预言。

二、语言之困的解构实验

粤语方言的运用构成精妙的语言牢笼。

诗人刻意保留的俚语词汇("

鬼咁样"

、"

噏疯"

)与哲学术语形成张力,这种语言混杂恰似德里达所说的"

文字学"

,在解构中心主义的同时暴露出意义生产的裂痕。

"

鱼缸"

与"

森林"

的意象并置,既是对庄子"

子非鱼"

悖论的现代改写,又暗合列维纳斯"

他者之脸"

的伦理困境——当人类在语言迷宫中失去与他者的真实遭遇,同类相认便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诗中"

阴谋"

一词的多义性值得玩味。

它既是现实层面的生存焦虑,又暗指拉康"

大他者"

的凝视,更指向语言系统本身的暴力性。

当诗人质问"

神啊神,唔该对话答问"

,这种对话诉求本身已成为福柯"

话语文人"

的现代寓言——在祛魅的时代,人类仍在用神谕的格式追问存在,却不知问本身已沦为权力游戏的复述。

三、科学之惑的认知边界

对科学定律的质疑贯穿全诗。

诗人将爱因斯坦相对论与霍金宇宙论进行戏谑化处理,使"

光"

与"

膨胀"

成为存在困境的隐喻符号。

这种解构策略让人想起博尔赫斯《巴别图书馆》中的认知困境——当人类试图用理性穷尽真理,反而会在无限衍生的知识迷宫中迷失。

诗中"

监狱"

意象的重复出现,恰似普罗米修斯神话的现代变奏,科技神话非但未带来解放,反而成为新的锁链。

值得关注的是诗人对"

海枯石烂"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