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方言的抵抗与诗学的重生(3 / 3)
微妙心境。
从文学地理学视角看,这诗参与了岭南文化空间的建构。
法国学者莫里斯·布朗肖认为,真正的文学空间"
不是描述的空间,而是言说的空间"
。
当诗人用粤语书写岭南时,他不仅在描述一个地理区域,更在用方言的音韵、词汇重构这个区域的文化认同。
"
粤北韶城沙湖畔"
的创作地点提示,这诗是从岭南边缘出的声音,这种边缘性反而使其获得审视中心的独特视角。
《文化沙漠》的现代性在于它处理了一个全球性议题——在标准化浪潮中如何保存文化特异性。
爱尔兰诗人希尼在《舌头的管辖》中曾探讨方言写作如何抵抗文化殖民,树科的创作与之遥相呼应。
不同的是,粤语面临的不仅是英语的全球化压力,还有普通话的国家话语压力,这种双重处境使《文化沙漠》具有更复杂的文化政治意涵。
诗歌结尾的"
巴闭"
一词堪称全诗的诗眼。
这个粤语词汇在普通话中没有准确对应词,其存在本身就证明了粤语不可替代的表达功能。
当诗人骄傲地宣称"
仲冇咁多巴闭?"
时,他实际上完成了一个文化宣言:衡量文化的标准不应是单一化的,而需尊重不同语言体系自身的价值尺度。
这种宣言不是狭隘的地域主义,而是对文化多元性的扞卫。
回望汉语诗歌史,从《诗经》的十五国风到唐代的竹枝词,方言始终为诗歌提供着新鲜养分。
树科的《文化沙漠》延续了这一传统,并在全球化语境中赋予其新的意义。
这诗的价值不仅在于为岭南文化正名,更在于它展示了一种可能性:在看似板结的文化版图中,方言诗歌如何以其音韵的裂隙,为被压抑的声音找到表达的通道。
当标准化的飓风席卷一切时,或许正是这些倔强的方言诗篇,将成为文化生态最后的湿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