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方言诗学的在场与越(1 / 2)

加入书签

《方言诗学的在场与越》

——树科《六月嘅海天》的审美现代性解构

文元诗

【诗学本体论】

在当代汉语诗坛"

声音转向"

的背景下,树科这粤语诗以方言的肉身性完成了对古典山水诗的创造性转化。

全诗五句三十三字,却暗合《周易》"

3天两地而倚数"

的宇宙观——"

几份落雨几份停几分山海几分天"

中四个"

分"

字的计量式表达,既承袭宋代邵雍《击壤集》"

一分为二"

的理数思维,又将岭南特有的骤雨初歇气象转化为存在主义的时空切片。

这种将《文心雕龙·物色》"

随物宛转"

传统方言化的尝试,使王维"

空山新雨后"

的静态审美被解构为动态的认知图谱。

【语言考古学】

诗句"

呢阵风光,呢阵心情"

中重复的"

呢阵"

(此刻)形成巴赫金所称的"

时空体"

标记,其语法结构可追溯至南汉刘龑《盘龙石铭》"

呢段青苔"

的俚语书写。

但诗人通过粤语特有的句末助词"

噈睇睇"

(随便看看),将《世说新语》"

会心处不必在远"

的玄言诗学转化为市井生活的禅机。

这种语言策略恰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言"

理感与情感交攻"

,在"

续篇"

的开放性期待中,既暗合谢朓"

天际识归舟"

的眺望姿态,又颠覆了古典期待的确定性。

【接受美学维度】

诗中"

阵间望见"

的视觉暂留现象,与宋代郭熙《林泉高致》"

山形步步移"

的观照方式形成跨时空对话。

但粤语特有的"

噈"

字所包含的随意性,使宗炳"

澄怀味象"

的严肃审美被解构为后现代的碎片化体验。

这种方言书写策略,实则呼应了宇文所安《中国"

中世纪"

的终结》中论述的中古文学"

瞬间美学"

,却通过"

乜嘢"

(什么)的疑问代词,将陶渊明《停云》诗的永恒期待转化为现代性的存在焦虑。

【文化地理学观照】

诗歌文本中"

山海天"

的三元结构,既是对屈大均《广东新语》"

岭南山水异中原"

的地理诗学延续,又通过雨势收放的量化表述,构建出列斐伏尔所谓"

空间的生产"

模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粤语特有的"

嘅"

(的)作为属格助词,在"

乜嘢嘅续篇"

的设问中,将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的古典意境重构为拉康式的"

能指链"

游戏,这种语言陌生化效果远俄国形式主义者的理论预设。

【诗学现代性启示】

该诗在音韵学层面,"

停天情睇篇"

形成粤语特有的[-g][-]尾韵交替,这种"

不完全韵"

现象恰如叶维廉《中国诗学》所述"

谐隐交替"

的美学效果。

而五个诗行构成的"

起承转合再转"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