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方言的星空与文字的江河(2 / 2)

加入书签

/p>

清代学者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强调"

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词也"

,树科的诗句恰恰展现了汉字作为"

道"

之载体的神圣性。

从诗学传统看,树科的创作明显继承了岭南"

竹枝词"

的方言写作脉络。

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的粤讴,正是以方言入诗的典范。

但树科的突破在于,他将这种地方性表达提升到了文明对话的高度。

诗中"

银河"

与"

汉江"

的对应,令人想起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的意象转换,但树科以方言重构了这一经典比喻,使其获得了新的文化维度。

在音韵艺术上,这诗充分展现了粤语"

九声六调"

的音乐性。

如"

河"

(ho4)、"

江"

(gong1)、"

妙"

(iu6)等字的押韵,构成了悠扬的声调回环。

特别是"

花果"

(faa1g91o2)一词的选用,既符合意象要求,又在声调上形成完美的阴阳对位。

这种音韵的考究,继承了宋代李清照《词论》中"

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的传统,只是树科将其运用到了现代方言诗的创作中。

从文化地理学视角解读,这诗构建了一个立体的"

汉"

字文化空间:天上的银河对应地上的汉江,地理的汉中孕育语言的汉语,最后结晶为文字的汉字。

这种空间叙事暗合了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的"

空间诗学"

理论,却又充满中国特色的宇宙观。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的"

天人感应"

说,在此被转化为诗意的现代诠释。

在当代诗歌趋向"

去地域化"

的背景下,树科的粤语诗坚持了一种可贵的语言本土性。

这让我们想起俄罗斯诗人曼德尔施塔姆的名言:"

诗歌是对世界文化的眷恋。

"

树科的独特之处在于,他通过对粤语的坚守,反而达成了更高层次的文化普遍性。

诗中"

银河汉江"

的意象并置,既是对岭南地域的确认,又是对中华文明整体的礼赞。

《汉字……》这诗的魅力,正在于它用方言的钥匙,打开了通向普遍性的大门。

就像诗中所说,汉江的浪漫最终结出了汉字的花果——树科用粤语写就的诗篇,恰恰证明了方言是守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堡垒。

在全球化语境下,这种创作提示我们:真正的普遍性,恰恰需要通过坚守特殊性来实现。

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曾梦想一种"

纯语言"

,而树科的实践表明,也许各种方言的合奏,才是接近这种"

纯语言"

的现实路径。

回望这短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名为汉江的河流,更是一部流动的语言史诗。

银河在上,汉江在下,汉字在其间流转——树科用粤语搭建的这座诗意桥梁,让天地人神在方言的韵律中达成了和解。

这或许就是方言诗学的最高使命:在坚守语言根性的同时,让所有根系在大地的深处相连。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