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解构语言迷雾(1 / 2)
《修昔底德陷阱》(粤语诗)
——忽然谂到呢个异国人
文树科
丛林,丛林,丛林法则?
陷阱,陷阱,光嘅阴影?
高高大大嘅木秀于林哈
噈定梗遮得晒阳光雨露?
冇忘记咗大树底下好乘凉
家阵唔喺斯巴达同雅典间……
将军佢噈喺深深嘅太平洋
睇睇边个嘅心,面向太阳……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o25615粤北韶城沙湖畔
《解构语言迷雾》
——论《修昔底德陷阱》的诗性政治书写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版图中,树科的《修昔底德陷阱》犹如一颗投向平静湖面的石子,以粤语方言的独特韵律与充满张力的意象组合,打破了传统政治诗写作的固有范式。
这诗以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的“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必然冲突”
理论为切入点,却未陷入简单的概念演绎,而是通过极具地域特色的语言系统与充满隐喻色彩的意象体系,构建出一个多维的诗学空间,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诗意的碰撞中,完成对国际关系本质的深刻叩问。
一、粤语方言的诗学突围:语言符号的解构与重构
诗歌开篇“丛林,丛林,丛林法则?陷阱,陷阱,光嘅阴影?”
以极具节奏感的重复句式,将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丛林法则”
与“修昔底德陷阱”
两个核心概念直接抛向读者。
这里,粤语中“嘅”
字的使用,不仅强化了诗歌的地域色彩,更在语言层面形成一种陌生化效果。
正如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所言:“翻译不是复制原文的意义,而是在另一种语言中重新创造原文的生命。”
树科对粤语方言的运用,恰似一种诗歌语言的“翻译”
,将抽象的政治概念转化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诗性表达。
粤语作为汉语方言中保留古音较多的语言体系,其独特的九声六调赋予诗歌强烈的音乐性。
“高高大大嘅木秀于林哈,噈定梗遮得晒阳光雨露?”
一句中,“噈定梗”
(粤语中“就一定”
的意思)的口语化表达,与文言色彩的“木秀于林”
形成鲜明对比,这种雅俗交融的语言风格,打破了传统诗歌语言的固有边界。
正如赵元任在《语言问题》中指出:“方言是保存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树科对粤语的运用,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诗歌语言表现力的拓展。
方言的使用在诗歌中往往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它增强了诗歌的地域辨识度,使作品带有独特的文化印记;另一方面,它又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阅读障碍,考验着读者的理解能力。
但正是这种“障碍”
,促使读者跳出惯常的阅读思维,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读诗歌。
这种语言策略,与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陌生化”
理论不谋而合,通过对日常语言的变形与重构,使读者重新现语言的诗意本质。
二、意象系统的隐喻建构: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场域
诗歌中的“丛林”
与“陷阱”
意象,构成了一个充满张力的隐喻系统。
“丛林”
意象直接指向“丛林法则”
,即弱肉强食的生存逻辑,这一意象在诗歌中反复出现,强化了国际关系中残酷竞争的现实图景。
而“陷阱”
则对应“修昔底德陷阱”
理论,暗示着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难以避免的冲突宿命。
这两个意象的叠加使用,将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具象的视觉符号,使读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