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方言抵抗与诗意重生(2 / 3)
p>(昨日),与当下"
阳山连江江水碧"
形成断裂式并置。
这种时空处理既非怀旧的古典主义,也非简单的现代性批判,而是创造出一个包含多重时间维度的诗意空间——如同本雅明所说的"
当下时间"
(jetteit),历史穷处的记忆与当代碧江的视觉印象在诗句中同时爆破。
三、物象政治学:鸢鱼意象的当代转义
"
鸢飞鱼跃"
的化用彰显出诗人对经典意象的创造性转化。
典出《诗经·大雅·旱麓》"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阐释为"
形容道体流行上下昭着"
。
在韩愈《答李翊书》中,此意象被赋予"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的文气论内涵。
树科却将之降维到方言口语层面——"
鸢飞鱼跃韩江笑"
中,粤语"
笑"
(siu3)字阴去声的轻快调值消解了经典意象的庄重感,使鸢鱼互动变为充满世俗欢愉的江河即景。
这种"
以俗解经"
的手法,与黄遵宪"
我手写我口"
的方言诗学主张一脉相承,但更具后现代的解构意识。
诗中物象的排列暗含微观政治学。
"
读书台嚟吟《远览》"
构成文化记忆的垂直轴线,而"
望文塔,睇钓矶"
则形成世俗生活的水平轴线,两条轴线在"
韩江笑"
的节点交汇。
这种空间叙事策略令人想起福柯的"
异托邦"
理论——韩江同时作为地理实体和诗学容器,承载着相互冲突的文化符码。
诗人通过粤语特有的句末助词"
嚟"
(1ei4)和"
睇"
(tai2),将精英化的"
吟诵"
行为日常化,完成了对文化权威的温柔消解。
四、方言诗学:声音共同体的建构
作为《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的代表作,《韩江游》的深层价值在于方言的声音政治学。
粤语特有的语气助词系统在诗中形成独特的抒情节奏:"
……嚟吟《远览》"
中的"
嚟"
(1ei4)既标示动作的延续性,又包含召集听众的潜台词;"
……韩江笑"
的句末省略号,在粤语诵读中会自然转化为拖长的降调,模拟笑声的余韵。
这种语言特性构建出德里达所谓的"
语音中心主义"
现场——只有当诗句被粤语声带振动时,其全部诗意才能完整显现。
诗人通过方言音韵重构了岭南的声音共同体。
巴赫金曾指出方言是"
集体记忆的活体档案馆"
,在"
阳山连江江水碧"
一句中,粤语特有的双声叠韵("
连江"
14gong1与"
江水"
gong1seoi2形成音步回环)创造出水的流动性听觉模拟。
这种音义对应的处理,比沃尔特·翁(91a1terjong)研究的口语文化特征更进一层——它不仅是记忆术的延续,更是对方言本体论价值的诗性确认。
结语:
树科的《韩江游》证明,方言诗歌不是地方风情的简单标本,而是抵抗语言同质化的诗学武器。
通过声调的考古学掘、地名的神话学重构、物象的政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