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的重生(1 / 2)

加入书签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的重生》

——粤语诗《金鸡岭嚟话金鸡》的文化解码

文元诗

在中国诗歌的星空中,方言诗始终如同那些倔强的星辰,虽不夺目却自持光芒。

粤语诗《金鸡岭嚟话金鸡》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文化姿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方言诗歌现代命运的绝佳样本。

这诗表面上吟咏粤北名胜金鸡岭,实则通过方言的抵抗性书写,完成了一场关于地方记忆与文化认同的深刻对话。

当诗人树科以"

面向北方,心口同一"

开篇时,他不仅在地理上定位了金鸡岭,更在文化上宣示了方言诗歌的立场——既保持对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又坚守岭南语言文化的独特性。

粤语作为汉语族的重要方言,承载着唐宋雅言的诸多遗韵。

明代音韵学家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早已指出:"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

粤语保留了完整的入声系统和大量古汉语词汇,这使得粤语诗歌天然具有音韵上的优势。

《金鸡岭嚟话金鸡》中"

吕洞宾嘅神神秘秘"

一句,"

嘅"

字作为粤语特有的结构助词,不仅完成了语法功能,更在音律上形成顿挫,与"

秘"

字的闭口韵形成呼应,重现了古典诗词"

一唱三叹"

的韵律美感。

这种语言特质,恰如清代粤籍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所言:"

粤人作诗,往往平仄相间而自成律吕,盖得天地自然之音也。

"

诗歌中"

造就咗湖广啲福禄"

一句,展现了粤语在词汇层面的独特表现力。

"

咗"

表示完成时态,"

啲"

表示少量或部分,这些语法成分在标准汉语中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这种差异不是缺陷,而是一种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曾提出"

陌生化"

理论,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打破感知的自动化。

粤语诗歌正是通过这种语言上的"

陌生化"

,使读者在理解过程中产生新的审美体验。

当北方读者遇到"

咗"

、"

啲"

等字时,必须放慢阅读度,从而更深入地体味诗句的内涵,这正是方言诗歌的艺术价值所在。

《金鸡岭嚟话金鸡》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语言形式,更在于其构建的地方想象共同体。

诗中"

人杰地灵,中华化身……"

的表述,将金鸡岭这一地理标志升华为文化象征。

法国思想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中指出,地方记忆是集体认同的重要载体。

诗人通过粤语这一"

文化密码"

,唤醒了岭南族群的共同记忆。

金鸡岭不再仅仅是地质奇观,而成为连接个体与群体、地方与国家的文化节点。

这种表达方式,与宋代苏轼在《虔州八境图》诗中"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的在地认同一脉相承,却又因方言的运用而更具当代意义。

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粤语诗歌面临着标准语的压力与数字时代的挑战。

语言学家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结构影响思维模式和文化表达。

当标准汉语成为主流表达媒介时,粤语诗歌实际上是在为思维方式的多样性提供庇护。

《金鸡岭嚟话金鸡》这样的作品,恰如德国哲学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