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方言的菩提(3 / 3)

加入书签

问慧能啦"

表面是俏皮的口语表达,实则暗藏机锋——慧能作为不识字的禅宗祖师,其"

不立文字"

的主张与方言写作形成有趣对话。

诗人通过粤语的口语质感,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对书面语权威的消解,这与慧能"

佛法不属文字"

的革命性主张形成跨时空呼应。

诗中"

懵懵懂懂"

的重复使用,既描绘游客的迷茫状态,又暗指《坛经》中"

愚人忽然悟解心开"

的顿悟可能。

这种方言词汇的哲学转化,令人想起海德格尔对德语方言词"

dase"

(此在)的本体论开掘。

树科的实践表明,方言不仅是地域文化的保存者,更可以成为现代人探索存在困境的诗学工具。

正如哲学家伽达默尔所言"

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

,《南华寺》通过粤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实现了对现代人精神处境的深刻观照。

结语:

树科的《南华寺》在当代汉语诗歌谱系中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创作路径。

这诗通过粤语的音韵特质、词汇系统、语法结构和地方知识,构建起一个既根植岭南文化土壤,又具有普遍诗学价值的文本世界。

在标准汉语日益主导文学表达的今天,这样的方言写作实践不仅保存了语言多样性,更拓展了现代诗歌的表现维度。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南华寺》的启示在于:真正的现代性从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否定,而是创造性地转化各种文化资源。

诗人通过粤语这一"

地方性知识"

载体,成功激活了禅宗思想在现代语境中的表达可能,这或许正是当代汉语诗歌突破困境的一条蹊径。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日益加剧的当下,树科的实践提示我们:唯有深深扎根于特定语言文化的土壤,诗歌才能获得真正的越性力量。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