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和光同尘诗意哲思(2 / 3)

加入书签

这一否定态度,使诗句的表达更加坚定、决绝。

再如“我哋嘅嚟,我哋嘅走”

,“嘅”

作为粤语中常用的助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的”

,但它在句中的运用,让诗句的节奏更加明快、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

此外,粤语方言的运用还为诗歌增添了一份亲切感与生活气息。

它拉近了诗歌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仿佛能够置身于粤语文化的语境之中,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与情感。

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达,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诗歌语言创新的一次大胆尝试,为当代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元素。

三、结构之巧:回环往复中的递进

《和光同尘》在结构上采用了回环往复的手法,通过相似句式的重复与变化,层层递进,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全诗共四节,每节四句,每节之间既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又在内容和情感上有所推进。

从第一节的自然意象开篇,到第二节引入人事意象,阐述个体的来来去去;第三节进一步深化个体与他人之间复杂的关系,“佢哋你哋,我嚟我走我嘅嚟去,你哋左右”

,这里不仅强调了个体行动的自主性,更突出了他人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在群体关系中的位置与状态;最后一节又回归到自然意象,“岸喺前后,嘟喺上下岸有冇光,喺手脚心”

,此时的自然意象已不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岸”

的前后位置,“嘟”

的上下分布,暗示了世间万物皆有其既定的秩序与位置,而“岸有冇光,喺手脚心”

则巧妙地将自然与个体再次联系起来,光的有无,似乎不再取决于外界环境,而在于个体自身的感知与把握,从而将诗歌的主题从对自然与人事现象的观察,上升到对个体内心世界、主观能动性以及哲学思考的层面。

这种回环往复的结构,使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整齐、对称的美感,如同音乐中的主旋律反复出现,加深了读者的印象;同时,在内容上又通过层层递进,不断拓展和深化诗歌的内涵,引导读者逐步深入诗人所构建的诗意世界,探寻其中蕴含的哲理与智慧。

四、哲学之思:和光同尘的智慧启示

“和光同尘”

这一古老的哲学概念,出自《道德经》,原文为“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其含义为不露锋芒,与世无争,与万物和谐相处,融入尘世之中。

树科以此为诗名,无疑是将这一哲学思想融入到诗歌创作之中,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诗中,无论是自然意象所展现出的万物和谐共生、遵循自然规律的状态,还是人事意象所反映出的个体在世界中的渺小与无奈,以及个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都体现了“和光同尘”

的哲学理念。

诗人通过对自然与人事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传达出一种顺应自然、尊重差异、包容万物的人生态度。

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我们应如同“岸”

与“嘟”

一般,既坚守自己的本质与位置,又不刻意彰显,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处;在处理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时,要意识到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学会理解、接纳与包容,不盲目追求特立独行,而是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同时,诗中的最后一节“岸有冇光,喺手脚心”

,也为“和光同尘”

的哲学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它提醒我们,虽然要顺应自然、融入尘世,但个体并非完全被动、无所作为。

光的有无,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感知与行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