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恒常与自在(1 / 2)
《恒常与自在》
——论粤语诗《天行健》中的宇宙生命观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星空中,粤语诗歌犹如一颗独特的星辰,以其方言特有的韵律和思维,照亮了现代诗的另一重境界。
树科的《天行健》便是这样一以粤语思维重构古典宇宙观的佳作。
这短诗以看似简单的天文意象——"
热头"
(太阳)与"
月光"
(月亮)——为载体,却构建了一个关于恒常与自在的哲学世界。
当我们深入这诗的肌理,会现诗人实际上在探讨一个古老的命题:在变动不居的宇宙中,生命应当以何种姿态存在?
诗题"
天行健"
取自《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一互文关系为全诗奠定了精神基调。
但树科的创新之处在于,他并未直接沿袭儒家那种积极进取的入世哲学,而是通过粤语特有的表达方式,重构了这一命题。
诗歌开篇"
睇到,睇唔到嘟唔喺咁关键"
便展现出一种然的智慧。
"
睇"
(看)这一动作在粤语中比普通话的"
看"
更具主动性和日常性,而"
嘟唔喺"
(都不是)的否定句式则带有浓厚的方言韵味。
诗人以这种口语化的表达消解了人类认知的中心地位——无论我们是否看见、是否理解,宇宙的运行自有其规律。
这种开篇与老子的"
道可道,非常道"
形成遥远的呼应,却又因粤语的鲜活而显得格外亲切。
诗歌的第一节聚焦于"
热头"
(太阳)的形象。
在粤语中,"
热头"
比普通话的"
太阳"
更具体感温度,仿佛能让人直接触摸到那份热度。
"
热头唔知攰嘅佢从嚟嘟冇唞过"
这两句诗,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太阳以不知疲倦的生命力。
"
攰"
(累)和"
唞"
(休息)都是极具粤语特色的词汇,它们的运用使得太阳的形象不再是遥远的天体,而像一个勤劳的广东街坊,日夜不停地工作。
这种表达既承接了《周易》"
自强不息"
的精神,又通过方言的日常性将其平民化、生活化。
太阳的不知疲倦不是一种刻意的坚持,而是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这与海德格尔所说的"
此在"
(dase)的本真存在状态有着微妙的相通之处。
第二节转向"
月光"
(月亮)的描绘,诗人在这里展现了更为复杂的宇宙观。
"
月光嘟喺啫"
(月亮都是这样罢了)中的"
啫"
是粤语中常用的语气词,带有轻微的不在意和随性的意味。
这种表达消解了月亮在传统文化中的浪漫光环,使其回归到自然天体的本真状态。
"
佢有己己钟意嘅"
(它有自己喜欢的)一句中,"
己己"
(自己)的叠用强化了月亮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月亮不随"
潮起潮落"
而改变,不在乎"
扁嘅圆嘅"
(月相变化),因为它"
有己己心思时"
。
这些表达共同构建了一个自在自为的月亮形象,它不受外界影响,保持内在的完整性。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